赵匡胤敲了敲街边新设的暖阁,这是用矿渣混合黏土烧制的"急造暖屋",内壁蜂窝状的孔隙里嵌着石炭粉。
我指向远处冒烟的官营炭场:"请陛下细看那烟色。"只见青烟笔直如线,与以前的滚滚黑烟形成鲜明对比。
这正是将作院改进的"分馏窑",能把石炭利用率提到七成。
在曹三郎的永和炭铺前,赵匡胤目睹了"行会链"的运作。掌柜正用市易司颁发的"平准秤"称炭,秤杆上的铜钱标记会随官价浮动调节配重。
将作院后院里,三十个老汉正在组装暖阳炉——他们原是逃难的流民,如今靠计件工钱每日能挣八十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最妙的是炉膛里预装的"火种",这是矿物司用煤粉混合硝石制成的引火块,能让贫户省下买火镰的钱。
我在州桥展开《民生九链图》:"技术局改良采煤工具,使矿工日产量增三倍;多出的煤由市易司统购,通过行会渠道分销;百姓增收后反哺官营作坊,形成闭环。"
我特意指出图上朱笔标注的"弱民保护线"——任何商户售价超过七日平均工钱的两成,都将被逐出行会。
暴雪中最震撼的景象在蔡河湾。往年此时冻殍遍野的贫民区,如今家家户户门楣上都钉着"丙等暖牌"——这是用次等煤压制的取暖板,虽不如甲等炭暖和,却能保证室温不低于五度。
更令人称奇的是河面上穿梭的"炭船",这些平底船满载着淮南运来的应急煤,船舷吃水线处漆着醒目的"民”字,代表这是动用常平仓储备的赈灾物资。
暮色降临时,皇帝在樊楼顶层看到了完整的改革成果。汴京城万家灯火中,七百具新设的"街边暖炉"正吞吐火苗,炉身上"以工代赈"四字道破天机。
我捧出《炭税比照册》:今冬炭税同比增收五万贯,而太医院记录的冻伤病患减少了七成。
赵匡胤望着雪中安稳的帝都,忽然解下玉佩:"苏兄可还识得此物?这是当年陈桥兵变时..."
话未说完,楼外传来雷动的万岁声——原来是百姓自发在暖炉前焚香祝祷。
暮色中,赵匡胤忽然按住腰间玉带:"苏兄可知,为何你这改革能成?"年近不惑的改革者望向万家灯火:"因为百姓不怕天寒,只怕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