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八的深夜,长安城的未央宫内依旧灯火通明。′j′i¢n\r?u~t-a,.~c′o.m¢窗外寒风呼啸,吹得檐角铜铃叮当作响,更显得室内一片肃穆。
绣衣使者统领杨檦身着墨色劲装,单膝跪地,声音压得极低:"殿下,京兆韦氏近日频繁派人前往瓜州,似与溃散的羌酋有所接触。属下已命人严密监视,这是详细记录。"他双手呈上一卷竹简,眼神警惕地扫视四周。
汉王刘璟接过竹简,烛光在他棱角分明的脸上投下深浅不一的阴影。他眉头微蹙,手指轻轻敲击案几:"韦夐这个“逍遥公”真是做到头了……”声音低沉,带着不怒自威的气势。
正在此时,书房的门被轻轻叩响。主考官郦道元抱着一摞试卷走了进来,花白的胡须上还沾着未化的雪花。他见杨檦在场,脚步微顿,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郦公辛苦了。"刘璟抬手示意,杨檦立刻收声退至一旁,如影子般静默。
郦道元将试卷恭敬地放在案上,揉了揉酸胀的双眼:"老臣与诸位同僚阅卷一整日,从近千余份中选出这五十份,请殿下过目。"他的声音沙哑,显然疲惫至极,但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此吏考,颇有几篇惊才绝艳之作。"
刘璟目光柔和了些:"郦公为国操劳,本王心甚慰。:¢3@%28μ=`看·?)书/3-网? ??更?e新ˉ最¤/全?来人,给郦公看座,上参茶。"侍从立刻搬来绣墩,郦道元感激地谢过,却只敢坐半边。
刘璟翻开最上面一份试卷,突然眼神一凝。纸张上工整的字迹间,"杨愔"二字格外醒目。他心中一震:这不是高欢麾下那个未来的北齐丞相杨愔吗?张岳上月密报说已说动他投奔汉国,没想到竟直接来参加吏考……
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纸页,刘璟脑海中闪过无数念头。若此人真来投效,必有大用;但若是高欢派来的细作他不动声色地继续阅读,越看越是心惊。杨愔的策论不仅文采斐然,对汉国军政弊端分析得入木三分,提出的改革方案更是切中要害。
"好一个'以农固本,以商富国,以兵卫疆'"刘璟轻声念出文中警句,嘴角微微上扬。他抬头看向郦道元:"此卷当列第一,郦公以为如何?"
郦道元捋须笑道:"老臣与诸位考官亦是此意。只是"他犹豫片刻,"此人身份尚未核实,是否"
刘璟摆手打断:"无妨。"他心中已有计较,若杨愔真心来投,自当重用;若有异心,正好将计就计。他继续翻阅,很快被一篇题为《论羌汉之治》的文章吸引。
"柳庆"刘璟喃喃念出这个名字,眉头渐渐皱起。文中主张保留羌族自治,甚至提出设立双语官学,这与他的同化政策背道而驰。*5*k?a_n+s¨h¢u~.^c?o^m~但不得不承认,论证严密,见解独到。
"大王不认同此子观点?"郦道元察言观色,小心问道。
刘璟将试卷放在一旁:"见解新颖,但过于理想。羌汉一体方是长治久安之道。"他忽然想起什么,眼中精光一闪,"不过此人倒适合去鸿胪寺,与异族打交道需要这等灵活头脑。"
接下来,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跃入眼帘:苏亮、苏椿、裴威起、王懋全是世家子弟。刘璟心中暗叹,吏考虽开,寒门士子终究难与世家抗衡。直到翻到盛子新的试卷,他的眼睛才重新亮起来。
"杨统领。"刘璟突然开口,将一份试卷递给杨檦,"你看看这个。"
杨檦双手接过,快速浏览后惊讶道:"这不是河东那个帮百姓撤离的书生吗?"他记得那日在河东实行坚壁清野,这个叫盛子新的年轻人如何组织民众有序撤退,如何智破奸商囤积居奇的案子。
刘璟点头:"分析案情条理分明,证据链构建严谨,正是你们绣衣使者需要的人才。你去接触一下,问他可愿出任参军。"
"属下明白。"杨檦郑重收好试卷,心中已有了招揽计划。这个不慕虚名的寒门士子,或许真能成为绣衣使者的一把利剑。
刘璟忽然想起什么,眼中闪过一丝促狭:"郦公,我听说李穆、李远、高季式这三个混小子也来考试了?他们考得如何?"
郦道元老脸一僵,半晌才憋出四个字:"一言难尽。"
刘璟大笑:"快找出来让本王开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