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微微一笑,“暂时虽无良方,但我可贡献一宝,只需一人一牛,即可高效耕作。”
“此言当真?”
嬴政激动得语调都有些颤抖。
“自然不假。
两日后我将外出,寻觅几样高产作物,每亩产量可达数千斤,且种植极为简便。”
荀子听罢惊愕不已:“太子殿下,世上真有这般神物?”
“待我带回,诸位自知真假。
大事当前,我又怎会虚言?”
赢天帝心中暗忖,凭己力辅以法宝,全力施展,不出月余便可游历天下。
嬴政喜形于色:“粮食问题就此托付于你,接下来只需谋划如何培养更多人才。”
众人目光齐刷刷投向赢天帝,仿佛在无声催促:轮到你了!
嬴政目光微动,随即开口道:“还在发呆吗?快说说你的主意!”
嬴天帝脸色阴沉,缓缓吐出两个字:
“科举。”
听到这陌生的词,嬴政等人顿时来了兴致,追问:“科举?这是你的主意?具体说说吧!”
嬴天帝没有故弄玄虚,继续说道:“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根基。
周朝时有世卿世禄制,后来演变为举荐选人。
我所说的科举,也是一种选拔贤才和官员的方式,但称作制度更为贴切。”
众人屏息倾听,生怕错过任何细节。
“简单来说,科举是一种考核方式,通过公开选拔大量人才。
天下统一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这样就能很好地推动科举制度。”
“郡县制?”
嬴政皱眉,“科举还没搞懂,现在又冒出来一个?”
似乎这小子有所保留。
“郡县制并不复杂,很快你们就明白了。”
“科举的具体实施可按地区等级分级考核。
比如设乡试、县试、郡试、殿试四层。”
“顾名思义,乡试在乡里进行,由县级官员出题,合格者赴县参加县试。”
“依此类推,县试通过者可进入郡试,郡试合格者便有机会到咸阳参加殿试……”
“殿试的佼佼者在全国也是顶尖人才,可以委以重任;其余考生也可依据成绩安排其他职位。”
“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能被合理分配,秦国将涌现出更多优秀人才和贤能官员。”
听到这话,嬴政心中微微一颤。
他没料到赢天帝的想法竟如此庞大,几乎涵盖了整个国家。
...
表面上看,科举只是选贤任能的一种方式,实际上却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其影响力甚至不亚于商鞅变法。
要知道,在商周和战国时期,大部分官职都被世家大族掌控。
虽有推荐制度,但被举荐者多为自家之人,平民鲜有机会。
因此,资源和晋升之路始终掌握在贵族手里。
而科举不同,它面向全国,无论出身贵贱均可参加。
若能在郡试或殿试中脱颖而出,必能一举成名,收获荣誉、财富与地位。
听完赢天帝的描述,嬴政脑海中思绪翻涌。
尽管对方讲得简略,但他已看到科举制度的深远意义。
若能顺利推行,对秦国而言无疑是巨大变革。
甚至可以说,科举的出现带来的影响或许比商鞅变法更为深远。
当年商鞅的改革使秦国从边陲崛起,成为战争利器,为日后强大奠定了基础。
这场变法效果显着,堪称秦国强盛的重要基石。
然而,它的作用更多体现在战乱时期。
一旦和平到来,这种以军事为主的政策便不再适用,国家重心需转向治国安民。
简言之,打天下靠武力,而治天下更倚重文治。
赢天帝提议的科举制度,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官员选拔途径。
可以预见,这一制度一旦落地,将催生无数人才。
当然,科举也有弊端,它无疑会打破贵族对权力的垄断,想必此事一旦传出,必定引发强烈反弹。
从另一个角度看,多提拔“三四七”
中的寒门之士对本王而言倒是好事。
毕竟百姓根基浅薄,即便身处高位也构不成威胁,便于治理。
思索后,嬴政决定推行科举制,但还需阐明一二。
“科举虽好,但也需警惕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