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他只是秦王,只需治理好从先王手中继承的国家即可。
然而,如今统一天下,他不再仅是秦国之王,而是整个天下的君主。
因此,需考量和处理之事繁多。
他本就勤勉,如今连休息的时间都少之又少。
为此,连赢天帝也被叫来一起批阅奏章。
新帝国建立,首要问题是采用何种制度管理。
秦国信奉法家,制度自然至关重要,不可掉以轻心。
这种大方向确定后便难以轻易更改。
对此,赢天帝曾提过,但仍需商议。
于是,他特意请来韩非、李斯、冯去疾、荀子等人商议此事。
听到嬴政提问后,韩非率先发言。
“陛下,何不听听太子的意见?”
嬴政答道:“他已经跟我说过,我想听听各位的看法。”
韩非点头道:“陛下,我认为延续千年的分封制若继续施行,后患无穷。
!我主张废除此制。”
他立场鲜明,反对继续沿用分封制。
这时,李斯也发表意见。
“启禀陛下,臣亦认为分封制不妥。”
嬴政问:“有何不妥?直说无妨。”
李斯续道:“周文王武王分封同姓子弟众多,后来关系渐远,互相攻伐如同仇敌,诸侯间相互征伐,周天子无力制止,最终导致周朝瓦解。”
李斯的意思很清楚,他认为周朝虽存八百年,但因分封制,各诸侯权力过大。
加之天子远离地方,难以有效管控诸侯,这会导致各方势力相互争斗,引发混乱。
若无法约束分封的诸侯,可能危及自身。
若某些诸侯过于强大或联合起来,后果将不堪设想。
周武王率八百诸侯讨伐纣王,灭了六百年的大商。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强大,使周天子的地位形同虚设。
大秦绝不能重蹈覆辙,否则其他皇子可能会滋生不该有的想法。
尽管赢天帝无所畏惧,但同室操戈之事能避免则避免。
他们对赢天帝忠心耿耿,不愿看到他背上这样的污点。
听闻众人的意见后,嬴政表情严肃,心中默许。
对面的人也未多言,他们只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最终的决定权仍在嬴政手里。
片刻后,嬴政说道:“李卿所言甚合朕意。”
此话一出,便定了基调。
既然皇帝同意李斯的意见,那么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的决定已成定局。
荀子随即进言:“陛下可将九州划为郡县,派合适的人选前去管理,这些官员由您亲自任命,他人不得调动。
只赋予他们管理权,而非统治权,这样就能确保他们遵从您的旨意,不会生事。”
嬴政惊讶地看向荀子,显然荀子之前已与赢天帝有过沟通。
一旁的冯去疾问道:“不给地方官员统治权,那如何让他们有效治理地方?”
荀子捋须答道:“地方官员只是替陛下办事,无需威望。
他们的任务是传播大秦的威名,让百姓信服陛下一人。
若人人敬重大秦,自然不会有人作乱;反之,若各地自行其是,必会引发混乱。”
荀子继续说道:“关于国家结构,太子殿下已有规划。
为便于管理,可将所有地区分为四个等级:里、亭、县、郡。”
“郡设郡守、郡丞、郡尉、郡监御史,郡守统领下属各县。”
县设有县令、县丞和县尉,县令统领下属各乡。
乡设乡有秩、乡佐、乡游徼、乡三老、乡卒等职,其中乡有秩负责管理下属各亭。
亭下设亭长、亭佐、亭侯、求盗、亭父及亭卒,亭长主管下属各里。
亭长管辖下属各里,里内有里正、父老、杜宰、里监门、里卒等职位,其中里正管理下属什伍。
什伍由什长和伍长组成,什长监管十户,伍长则监管五户,同什伍中的各家需互相监督。
这种层层管理的方式能够维持国家稳定。
为防止地方官员权力过大,应采取分权制衡的策略。
例如,在一郡之中,郡守虽为首,但还可增设郡丞处理政务、郡尉负责军务,以及监御史监察官员。
如此分工明确,既能减少混乱,也能相互牵制,避免某一部门权力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