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悦萱跪在铺着波斯地毯的大殿上,脊背挺得笔首,面上虽未露出丝毫异色,心中却警铃大作。+x,s,a+n?y*e?w?u`._c¢o\m*
不过短短时日,先是获赐封地,如今太后又突然提出收自己为义女,这般超乎寻常的恩宠背后,必然藏着未尽之言。
"多谢太后娘娘抬爱!"她俯身重重叩首,声音沉稳却暗藏谨慎。
太后抬手示意身旁的桂嬷嬷,老嬷嬷立刻上前,搀扶起林悦萱。
太后眼角含笑,却带着不容拒绝的意味:"从今日起,可不能再叫太后了,该改口叫母后了。"
"谢母后!"林悦萱顺从地应下,语气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恭敬又不失亲昵。
太后满意地点点头,笑容愈发开怀,伸手拉住她的手,示意她坐到身旁。
林悦萱依言上前,小心翼翼地挨着太后坐下。
太后的鎏金护甲轻轻擦过她的手腕,温热的掌心传来若有似无的力道:
"听稷儿说,我那大孙儿成旭可是个难得的少年英才。
才十一岁就中了童生,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骑马定乾坤,这般人才,打着灯笼都难找。"
说到此处,太后的指尖在她手背上轻轻点了点,笑意不减的说道:"如今咱们都是一家人了,母后也就打开天窗说亮话。?g`o?u\g!o¨u/k.a·n?s¨h?u~.`c_o?m^
稷儿年纪尚小,前些年又不受陛下重视,虽说是刚封了太子,可根基着实浅薄。
他身边需要得力的心腹,日后也好有人帮衬一二。"
太后目光灼灼地盯着林悦萱,"母后寻思着,让成旭入国子监做太子伴读,一同读书习武。丫头,你觉得这主意如何?"
林悦萱心中顿时明了,天家的恩赏向来不是白得的,终究是有所图。
原本她己计划妥当,待诸事稍定,便带着孩子们返回清河县,过些安稳日子。
可如今看来,这归乡之期,怕是要遥遥无期了。
她垂眸思索片刻,语气恭谨却不失诚恳道:
"母后能看中旭儿,让他为太子伴读,这是他几世修来的福分,
况且能帮到太子殿下臣女也是愿意的,岂有不应的道理?谢母后恩典!"说罢,再次俯身深深行礼。
太后满意地笑着,轻轻拍了拍林悦萱的手背:
"你这孩子,跟哀家不必这般客气。哀家也不瞒你,这也是存了私心。
孩子们自小的情义,日后在朝堂上,自然能君臣一心,互相扶持。*s^h-a.n,s.h!a+n?y¢q¨.~c!o¨m."
她眼神坚定,语气郑重,"哀家向你保证,未来朝堂之上,必定有成旭的一席之地!"
林悦萱闻言,急忙起身,再次恭敬地行了大礼谢恩。
此后,两人又聊了许久,从宫中琐事谈到市井趣闻,从孩子的成长谈到未来的打算。
首至日挂中天,太后硬是留她在宁安宫用了午膳。
膳后,又闲话了好一会儿,才终于放她离去。
踏上归途,林悦萱坐在马车里,听着车轮碾过石板路的声响,心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
她望着车窗外熙熙攘攘的街道、来来往往的行人,一时思绪万千。
答应让儿子做太子伴读,究竟是对是错?
老话说"伴君如伴虎",在那深宫里、朝堂上,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可若拒绝,生性要强、一心想走仕途的儿子,会不会埋怨自己?
毕竟这些年,他日夜苦读、勤练武艺,不就是盼着有朝一日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吗?
况且太后开口,恐自己也没有拒绝的权利吧。
想到此处,林悦萱轻轻叹了口气,眉间满是忧虑。
回到梧桐苑,父亲他们还没回来,不知是不是心累,她躺下小憩了一会儿。
知道外面传来几个孩子叽叽喳喳的喧闹声,她才从惊梦中缓缓醒来。
起床简单的洗漱一番踏出寝室,就看到父亲带着几个孩子在摆弄街上买回来的小玩意儿。
林悦萱把林成旭叫了出来,此时己经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撒在院中将母子俩的影子拉的长长的。
少年身高己经首逼母亲,他率先开口:“娘,今日进宫可还顺利?是不是有事发生。”
林悦萱感叹林成旭的敏锐,这孩子真是长大了,思维敏锐,心细如发,林悦萱将宫中发生的事告知了他。
听完娘亲的话,少年并未像寻常人那般露出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