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曹丕也是在邺城与甄宓结婚。
换言之,曹操的家族基本上就落户在邺城了。
而赵温在许县,是天子任命的三公之一。
他征辟曹丕,曹丕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便得回到许县,而不是邺城。
在曹操看起来,这是变相的拿曹丕作为朝廷的人质,想要约束曹操的行为。
曹操把重心设在邺城,一方面是因为邺城高大坚固,冀州富裕,基础好,另一方面也是想要渐渐独立出来,明确成为一方霸主。
赵温此举,明显与曹操的目标背道而驰,曹操岂能不怒?
这是其一。
建安以来,朝廷三公之位中,太尉一职已经空缺十几年,司空一职曹操自己兼着,唯独司徒一职由赵温占据。
曹操一年来琢磨的事就是想要恢复古制,最先的要求是废除三公,设立丞相和御史大夫。
目的很简单,进一步集权。
司徒赵温的存在自然是绊脚石,需要清除。
建安十二年二月之时,曹操曾想要借助论功行赏的契机,把三公之位都安排上自己人。
天子批准了大封功臣二十余人,都为列侯。但关于荀彧任三公之事,荀彧一直辞让不肯接受,只好不了了之。
故而曹操听闻赵温征辟曹丕,便上表说:“赵温召聘我的子弟为僚属,说明他并不依据真才实学选拔人才。”
汉献帝只能将赵温免职。
赵温下台意味着曹操已经清空了三公制度带来的阻碍。
同年六月,曹操正式罢黜三公,改变朝廷制度,设立丞相和御史大夫。
曹操自然领丞相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集军政大权于一体。
他任冀州别驾从事崔琰为丞相西曹掾,司空东曹掾陈留毛玠为丞相东曹掾,元城令河内司马朗为主簿,征辟司马朗的弟弟司马懿为文学掾,冀州主簿卢毓为法曹议令史。
曹操还让崔琰与毛玠一起负责官员的选拔、任免事务,他们所选用的都是清廉正直的人士。
对于二人的工作,曹操十分满意。
至此,曹操的权力也来到了当前朝廷制度的顶峰,基本掌控了整个朝廷,大小官员任命都出自曹操之手。
但御史大夫尚且空缺,御史大夫是朝廷中唯一与丞相可以抗衡的位置,由谁担任便尤为重要。
汉献帝并没有主动权,而曹操一直把这个位置空着。
一直到同年八月二十四日,因孔融之事获得曹操信任的郗虑由光禄勋升任御史大夫。
换言之,御史大夫也是曹操的人。
这朝廷,还有什么不是曹操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