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些鲜叶,又尝了尝味道,说:
“这些茶树可能明年需要轮休一年。古茶树不能连年采摘。这味道明显不如我们在西山上采的。”
王石井:“王杏他们还打算清明节前再去采呢。”
邵云安:“你跟他们说,忍一年,来年我加钱收。
不然这样采下去,那些古茶树的品质会受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树木的生长,那反而得不偿失了。”
王石井受教地点点头,回头他就跟王杏他们说说。
采了这么多鲜叶,晚上又要忙活了。
邵云安早早做了饭,吃完后两个孩子自行去安排自己的事情,他和王石井处理鲜叶。
鲜叶要先摊晾开,邵云安还需要撒一些灵泉水,提升一下这一批鲜叶的品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村里人不是不怀疑里正家收那么多红酸果、野桃子做什么,有那么几户人家猜出了是不是要做果酱。
只不过那是里正家,没人敢专门多嘴去问。
至于王石井收茶叶,村里人倒是猜出他们可能要制茶(砖)卖钱,不过都对此表示怀疑。
那茶砖可是好制的?铺子里的茶砖卖的死贵,最次的茶砖也不是他们这些泥腿子喝得起的。
就邵云安和王石井能做出茶砖来?要能做出来,王家和邵家早挣钱了。
王石井和邵云安把院门一关,隔绝任何的流言蜚语。
两人把茶叶摊开,邵云安还是先用手撒一遍灵泉水,待茶叶吸收了灵泉水的精华,再晾晒之后就开始制茶。
晾好茶,两人洗洗上床睡觉。
天朦朦亮时,王石井就起来了,装着干粮和水,揣着钱袋子又匆匆走了。
邵云安让王石井休息一天他也不肯。他要去山阳村找赵河的爹娘帮他收茶。
那是别村,王石井不能带秀水村的村民去人家村的山上采茶,只能找山阳村本地人。
王石井走的时候,邵云安给他擦了眼睛,还给他带了两葫芦水,特别叮嘱他这水留着自己喝。
王石井想在农忙前把秋茶收完、制完,他还要去找人盖房子,再把新买的三十亩地开垦出来,事情很多。
本来王石井是想等农忙过后找村里人帮忙盖房,但那时候天就冷了,他是生怕把邵云安冻着。
反正县上有不少失了田地从别处过来找活干的流民,人不难找,最多就是花些银钱。
家里现在太小,住得地方也太差。邵云安心心念念的大浴室一直压在王石井的心上。
王石井当天出去,当天晚上又赶回来,这收的鲜叶不能放。
邵云安不忍他那么累。茶叶收回来他就把王石井赶去休息,他来处理。
王石井每天早出晚归,邵云安也累得够呛,虽说有灵泉水和灵乳,但灵乳不敢直接喝,他还是会觉得累。
不过几天的工夫,王石井明显瘦了。
好几次邵云安都忍不住说出空间的事,这样采回来的鲜叶可以先放到空间慢慢处理,也不用这么赶。
要说村里除了王石井和邵云安,就属里正家最忙碌了。
头天跟许掌柜签下契书,当天晚上里正一家就忙了一个通宵,熬制出三大缸红酸果酱和一大缸的桃子酱。
为了不引起注意,天还不亮,赵元德和赵河就赶着牛车,拉着四缸子果酱去县城。
等到赵元庆、李彩娟回来,两口子也加入了忙碌中,里正和婆娘商量过后,准备把赵河的爹娘喊过来帮忙。
赵河的爹娘在山阳村收红酸果和野桃子。待两人收完果子回来,就被里正请去了家里。
赵河的爹娘就他一个儿子,赵河的父亲也是家中独子,两人都是口风紧、心眼实在的人。
里正没瞒他们做果酱的事,两人知道后当即就表示他们来帮忙,但不参与果酱的熬制。
两人的态度让里正和刘氏放心不已,也让赵河十分的高兴,爹娘的做法会让他在“婆家”更顺心,也更有底气。
就在这忙碌中,农忙到了。
里正一家把收上来的果子除了给邵云安的那两成外,全部做成了果酱卖给了一丈轩。
桂花,里正家没有找村民收,自家去山上采了些就够用了。
赵元德已经做好了打算,开春就买几亩地种果树。再把自家后院的空地全部买下来,移栽桂花。
对于未来,里正家上下都满是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