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布施之举功德殊,自身富报利益殊。′q!u.k\a`n\s~h+u¨w?u′.+c,o^m*若得无上正等觉,常行布施戒忍都。第三百四十七回:广行布施,所获福德无穷尽;寺院惊诧,僧人居士住一室其实,张碧柳的内心可以说是心急如焚,她就是想弄清楚龙泽寺的一切人与事。在打算去龙泽寺的前一天,张碧柳发了一个信息给美髯僧:“师父,我明天来看看你吧?”瞧瞧,张碧柳把去龙泽寺探谜说成是去看望红荷师父。这理由多好!张碧柳对自己的反应敏捷,有点忘乎所以。“你明天来吧。”红荷师父不置可否。“那你什么时候有空?我怕我来时你没空。我一般是早上有时间,而且是很早,那我明天早上来好了。”张碧柳想到壹壹师他们早上都是进行禅修,她怕到时自己那么早去了龙泽寺而打扰到僧人做早课。张碧柳这么说是提醒红荷师父自己会很早去他们龙泽寺。万一红荷师父打坐入定了,自己这么早去就看不到他了。如果没看到他,张碧柳知道自己会很失望的。本来她就是特意去找他的嘛。照样,第二天天还没亮,张碧柳起床收拾好,骑着赛车去了龙泽寺。当然,这次她没忘记手上提了一点食物去给红荷师父。本来上次她和珠子去时,就想买一些东西去寺院的。由于上次不知道路,所以当时没来得及买。去寺院提一点供品,这是一种恭敬心,是一种对佛菩萨的恭敬。也是一种对僧人的恭敬。是一种做人的礼节。前次张碧柳和珠子摘木槿花时碰见的那个农妇不是也说,不供东西可以,捐款也行。实际上,这对于进寺院的居士有无量好处,居士可以通过布施钱财和物品而积累福德,广种善根,能福泽布施者自身和后代。故,布施别人,就等于布施自己。诸功德中,布施功德最大。今生享有的福报,是前世布施的结果。布施的果报互相含摄,重叠无尽,微妙难思。布施的本质是无我。布施的最终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供养三宝,造福社会大众的供养布施,将感得种种福报,功德述说不尽。三宝,是指佛菩萨、佛法、僧人与僧尼三宝,这是佛门中的三宝。富贵的正因是布施。这是宇宙间的因果律。因果律是佛法的基础。即学佛先学布施。一个人如果不去除掉悭贪之心,怎能舍得布施财物东西或别的东西给别人呢?内心有份舍不得的心,怎能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抱有舍不得心态之人,会越过越贫穷的。这是宇宙间的因果法则。 无论是否学佛,每个人都生活在因果法则中。大到天体运行、山河易位,小到一草一木、一饮一啄,都是因果运行的结果。佛菩萨作广利众生的事业,所得无量无边福报,自然悉皆回归法界众生。′2*c′y/x~s\w/.?o`r*g_这就是诸佛菩萨所感叹的众生果报不可思议,诸佛愿力也不可思议。人类社会都是相依相存,每一个人的获得,都离不开别人的施与,这就是因果循环律。如果一个人悭贪,舍不得施与,相同地,其人所获得的就少,这就是因果运行的法则。故,布施是为自己。作为一个人,眼光要放长远,不应鼠目寸光。人不能跟老鼠一样只能看到一寸远的地方。布施所带来的福德永无穷尽。一个人如果没有布施之功德,就会时常遭贫穷困乏之苦。大多数悭贪之人,都会堕入饿鬼道,纵得投生为人,也会贫贱苦恼。《圣摄论》云:“悭啬之人堕饿鬼道,纵得为人亦贫困。菩萨行布施,永断饿鬼趣,永离诸贫穷,能断诸烦恼,享无边受用,终能成佛道。”《菩萨藏论》云:“若能行布施,菩提不难得。”《龙树诫王颂》云:“如法行布施,能净除诸障,对治方便中,以布施最胜。”在布施时,应知其性空,则布施之功德就不会成为轮回之因。这是布施的清净之法。即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行了布施,心里不要老掂记着自己给了别人什么东西。布施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比如,一个人把钱存进银行里,会得到相应的利息。布施功德亦复如是。况且存钱是有心之举,而布施是无心之举。无心之举比之有心之举,殊胜有余。一粒树种子,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