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切块、晾晒这些没有技术含量但是却极其累人的活,添加卤水调料则由苏漫漫把控,让别人不知道这东西该怎么做,哪怕是采摘了竹笋回去,不过顶多也就是清煮竹笋,没什么吃头。
第一批只做了少量,卖了七八两银子,不到半个月,商人又来要货,且数量是之前的两倍。
山上的春笋只有这几个月有,剩下的会变老,还有一批冬笋要秋冬才有。
他们家竹林的笋仿佛取之不尽,一场春雨后更是冒出来不少,而且一定要尽快采摘,因为也就是几个时辰的事情,过了时间之后竹笋就会变老,根本就吃不了。
苏漫漫不想让挖笋和做笋的工序混在一起,主要挖笋会弄脏身体,再跑去做竹笋容易影响竹笋口味。
于是雇了村里青壮年挖笋,一天三十文,包吃包住,雇大婶处理竹笋,一天二十五文,也是同样的包吃。
家里伙食不错,顿顿有竹笋炖肉、萝卜炖肉,有时候还会特意给他们买些豆腐,有鸡蛋回来补充油分,野菜冒头时还清炒野菜,油水充足。
周翠娘熬过孕吐后身体好转,但家里事务太多,便让关荷花带一儿一女来搭把手,一家西口每月给一两银子,包吃包住。
他们有自己的房子,大多不在此住,只在这里吃饭,除了赵小宝晚上会住在这里之外,其他人都是回家住。
一月一两银子,一年十二两,攒几年就能买几亩地安定下来。关荷花没想到曾经看不起的三房如今这般风光,盖了大宅,做起买卖,听说腌制的竹笋都卖到京城去了。
靠着竹笋生意,家里赚了一百多两银子,但春笋过季就没了,剩下的嫩笋只能腌成笋干,不过好在还有雷笋,是一种细长的小笋子,只有下雨的时候才会长出来,但是处理起来比较麻烦,味道也比春笋好多了。
大车店生意一首不错,住宿的人络绎不绝,转眼到了三月三,镇子也更加的热闹了。
二伯家的凉茶铺子开起来后,增加了小炒,生意虽好,但是这两口子挣的可都是辛苦钱,开春后地里的活需要人,两口子忙不过来,便请了赵家兄弟过来帮忙。
三房也是忙不过来,便想起了村子里之前干活麻利的王家兄弟商量了一番,雇佣了之前帮忙的王家兄弟为短工。
王家兄弟家境贫寒,地里活少,本想外出找活,如今成了三房的短工,吃住都在店里,平时兼顾客栈和地里的活,而且离家又近,赚的银子也比之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