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就让他们兄弟几个人每人凑点,这样女儿的嫁妆更好看。
“老三媳妇,你小妹就在你们这边办过宴席,这次你可要好好置办酒席,别丢了咱们苏家的脸面,就按满月宴的规格来。”赵婆子叮嘱道。
周翠娘差点气笑了:“婆婆,我们手头也不宽裕,满月宴大部分酒席钱都是我娘家出的,要不我去找她商量一下,让她把小妹的酒席钱也包了?”
赵婆子气坏了,“真是反了天了!让你们拿点银子,一个个唉声叹气的。你妹妹就成亲这么一次,你们当哥哥的不想着多拿出点银子,还在这儿哭穷,真是丧了良心!”
苏老头敲了敲桌子:“行了老婆子,老二和老三家也不容易,酒席就在家里办吧,我们老两口出银子。
老二老三,你们每家出一两银子,再送份嫁妆,送什么你们自己定,但别丢了你妹妹的脸面。”
小赵氏不情不愿地答应了。把老两口送走后,她就跑到周翠娘这儿抱怨。
“娘总觉得咱们开了铺子就赚大钱了,可咱们开销也大啊!我还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儿子,这笔墨纸砚可真费钱。
以前觉得大哥不厚道,现在想想,咱们把孩子交给大哥,几个孩子都在他那儿读书,至少省了笔墨纸砚钱,更省了学堂钱。
如今我真是口袋空空,供养两个读书人太难了!青光还在书院读书,光是一个月开销就得三两银子。”
周翠娘开销也不小,毕竟养了一大家子人。幸好店铺生意不错,加上夫君会做木匠活,铺子里还卖些特产,久而久之,两口子手里也攒了些银子,但他们对外一首说没挣到钱。
周翠娘只能安慰小赵氏:“别急,你们家青光现在己经是秀才,再过两年说不定能考个举人回来。而且青明读书也不错,说不定能再出个秀才。”
说起两个儿子,小赵氏面色缓和了些,“读书需要银子,等两个孩子大了娶妻生子又得花钱。
婆婆总想着从咱们兜里掏钱,也不想着补贴咱们一二,心真是偏到没边儿去了。”
“其实你也别担心,等小姑子一出嫁,公公婆婆那边就没什么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