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地球交响曲 > 第294章 伊春:林都呼吸,森林记忆

第294章 伊春:林都呼吸,森林记忆

我是吴阿蒙。¨零?点\看¨书/ !蕪!错¢内?容+

离开了鹤岗,我沿着北上的铁路线,穿越无边的林海,来到了被誉为“林都”的伊春。列车驶入伊春站时,晨曦刚刚洒在这片广袤的山林上,窗外的松柏苍翠欲滴,空气里充满了树脂与泥土的清香。这里,是中国北方森林的心脏,是无数林业工人与自然共生的舞台,也是我梦里无数次想象的绿色世界。

一、走进林都:大森林的初印象

刚下火车,我便被伊春的“绿色气场”包围。市区虽不大,却干净整洁,街道两旁种满了落叶松、樟子松,沿河的公园与湿地将城市与森林紧紧相连。春日的伊春,林中新芽吐翠,野花点缀在草丛间,微风拂面,有淡淡的松香。城市很静,像是刚刚苏醒的孩子,睁开惺忪的双眼。

我拖着行李箱,走在林荫大道上,看着街头雕塑、林业纪念碑,还有几处老旧的林场办公楼。这里的建筑多用木材装饰,极具北方林区特色。早餐时,我在小店里品尝到热腾腾的蘑菇炖粉条,老板是第三代林业工人,笑着给我介绍自家采摘的榛蘑和秋木耳,说着说着,就从柜台下翻出当年老林业局的黑白照片,给我讲起了“闹木头”的日子。

我写下:

“林都的晨曦,静静流淌在城市和森林之间,

一呼一吸,都是大自然最本真的回音。+山′叶_屋+ ·首,发,”

二、林海深处:伐木、护林与新生

伊春,是新中国最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成千上万的林业工人从祖国各地汇聚于此,开山伐木,建设林场,支援全国经济建设。那一代人,手握伐木斧、肩挑扁担,在极寒和黑夜中,与森林共存亡。

我拜访了南岔林业局的老林场。在一间简朴的宿舍里,几位老工人正围坐炉边喝茶。他们热情地招呼我落座,兴致勃勃地讲起了当年的伐木岁月:冬天“闹木头”,气温零下三四十度,人们在雪地里拉木、装车,一身冻汗全靠炉火烘干;春天冰雪消融,又忙着植树造林,为未来种下绿色希望。

一位老林业工人掏出一本泛黄的日记,上面记载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林区生活——有风雪夜归的艰辛,也有工人们集体舞龙、唱林区民歌的热闹。后来国家实行“天保工程”,大面积停伐,伊春从砍树人变成了“守林人”,林区工人转型做护林员、育苗工和生态旅游向导。

我随护林员王大哥一起巡山,他指着郁郁葱葱的树海,笑着说:“我们家三代林业人,现在轮到我看林子、种树了。森林养我们,我们也要守护森林。”

我写下:

“树木的年轮里,藏着一座城市的成长与赎罪,

从斧头到锄头,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林海的热爱。^衫+叶·屋\ ·已?发-布¨罪′辛*璋*劫*”

三、林区人家:生活在绿色脉搏上

在伊春,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人们的生活都与森林密不可分。菜市场里,野生蘑菇、松籽、蓝莓、榛子琳琅满目。家家户户都有晒蘑菇、做果酱的传统。春天采蘑,夏天采浆果,秋天打松子,冬天滑雪打猎,森林的馈赠构成了这里独特的物产和生活节奏。

我受邀去参加林区人的家庭聚餐。热情的主人端出一锅锅林区菜肴:野蘑炖小鸡、榛蘑炒肉、蓝莓山药、烤松子糕,还有自酿的白桦树汁酒。席间大人畅聊林区趣事,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玩闹,墙上挂着林业奖章和一幅幅用树皮、松针手工编制的画。

老人们讲起“闹木头”的往事,年轻人聊起当下的旅游创业、生态产品。“以前我们靠砍树吃饭,现在靠护林、靠‘卖绿’赚钱,林都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女主人边夹菜边说,语气里有自豪也有感慨。

我写下:

“森林是一代代林区人骨血里流淌的信仰,

青山不老,薪火相传。”

四、生态变迁:从木材之都到生态明珠

伊春的转型并非一帆风顺。木材停伐初期,大量工人面临下岗失业,城市经济一度低迷。可人们没有放弃,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坚韧走出了一条“绿色转型”之路。

我参观了红星林区生态产业园区,这里聚集着木雕、松花石工艺、野生浆果深加工等新兴企业。年轻人用互联网将伊春的“森林特产”卖到全国各地,林都的名号又重新叫响。

还有生态旅游——冬天的林海雪原吸引着全国各地滑雪爱好者,春夏秋三季的森林浴、采摘体验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市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