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风在武堂练武的时候,基本就是一个人练。¢齐′盛^晓!说?枉? ¢庚*薪+蕞`全.
强者注定孤独,他是独一档的存在,也不屑跟他们一起。
那才是浪费时间。
文化学堂方面,哪怕马长风低调,可他起码是认字的,装模作样也很快就把字认全了。
不知道是灵魂穿过来的原因,还是这个身体的记忆力就比较好,可能是基因不错,毕竟这个身体爷爷和大伯都是进士。反正他书看两遍,基本就能背下来,不会再忘的那种,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会错。
西书五经、程朱理学、都能背下来,很牛了。
尤其跟王家的一群武将家庭学子相比,显得鹤立鸡群。
马长风这个脑子,跟这个时代最好的脑子相比可能差一点,也不算弱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小长风就在科举上能有所收获。
科举太难了!!!
秀才,基本就对《西书》《五经》东西滚瓜烂熟了。
考科举八股文很难,可不是你什么985/211的学生穿越过来,就能考中举人、进士的。
那是真的想多了。
八股文要求“代圣贤立言”,考生只能在《西书》《五经》的范围内答题,不得自由发挥,且内容必须符合程朱理学的教义。′j_c·w~x.c,.!c+o-m.不仅要背诵原文,还要理解其中的义理和朱熹等古人的注释。可发挥的空间极为有限,考生很难展现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想。
不是你怎么想,你怎么想不重要,是圣人朱理学的思想怎么想。
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特定的写作要求和功能,缺一不可,考生必须严格按照顺序和规范进行创作。
超级难,格式韵脚都要压住......
每部分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不仅要内容相关、逻辑连贯,还要在形式上做到整齐美观。
还要考法律的“律例”。
就这么说,能通过考试的秀才,相当于现在的律师资格证考试通过,首接可以当律师写状纸,帮弄诉讼了!
就这么难。
可别小瞧了秀才,考中秀才相当于考中985/211,还得是本硕连读的那种。
考中举人,相当于清华本博连读。
这个一点都不夸张。
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举人考试),每次全国录取的举人数量约为1200人,平均每年录取400人。分摊到每个省,每三年录取约90人,每年约30人。^精~武.晓?说*网· ·已!发_布¢蕞`新-章*洁`
要知道,古代只科举有这一条晋升通道,还不能选学校。
而现代的清华北大,一年的招生8000人......
就不算别的学校,只对比清北,就是1:20的概率。
而考中进士、相当于院士。
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科学院增选、工程院增选、差不多也150人。
考中进士,三年一次,每次平均录取240人。
···
文科举路线,马长风可以去尝试。
不过,希望并不大。
他自己的评估:童试(县试、府试、院试)有戏;乡试(举人考试)每三年一次,录取率约为2%,希望不大,看命。
科举考试是按照出生地算的,不能自己调整到落后的省份......
马长风所在的地方是金陵府,那考试自然是在金陵府考试。到时,整个江南的考生都汇聚在这里,相当于天下读书人的精粹都在这里,从秀才之中才2%的录取率。
他根本没有信心能杀出重围。
至于,会试和殿试,就不抱任何希望了!
马长风读书参加科举考试,还是有一些实际好处的。
秀才就可以免除徭役、见官不跪等特权。
否则这个时代,膝盖又不是有什么毛病,见官就跪也实在是别扭......
关键,马家也没有什么爵位,马长风的爷爷虽然是三品御史却是诗书传家,轮到马长风也没有特权。
家里只有免除徭役和赋税。
律例学了,以后犯法有法可查有律可依,是居家理财、杀人越货的必备技能。
这个不懂,就很容易被人坑。
在江湖上混,法律首先要搞清楚,不管是坑别人还是被人坑才能有法可依,找到发力点。薛蟠这个大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