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宋朝的脊梁 > 第三十章 赵桓的沉思

第三十章 赵桓的沉思

其一,效仿泉府制度,设立市易钱庄,以糖酒税作为抵押,发行官交子。如此一来,可盘活经济,增加朝廷财政收入。

其二,推行‘糖引职田’之法,让官员依据品级领取糖引,以此来抵充俸禄,多余的田地则归流民租种,既能解决官员俸禄问题,又能安置流民,稳定民生。

其三,将厢军改为匠籍,那些负责修河渠、制造军械的厢军,可免除赋税。如此,既能让厢军各展所长,又能减轻百姓负担。

陈太初轻轻摩挲着那本糖渍的《周礼》,语气平缓却透着凝重,缓缓问道:“殿下可知道仁宗朝时市舶司每年的收入有多少吗?”说着,他的指尖停留在书上“泉府”二字处,继续说道,“庆历年间,市舶司岁入六百万贯;可到了崇宁推行新法之后,已然超过两千万贯了。”

“这难道不是盛世的征兆吗?”赵桓微微蹙眉,面露疑惑之色。

“这情形恰似用糖霜垒塔一般。”陈太初一边说着,一边从袖中取出糖块开始堆砌,“底部狭窄而顶部宽阔,乍一看,倒是巍峨壮观……”

话还没说完,那刚刚堆砌起来的糖塔便轰然倾塌。陈太初看着塌落的糖块,神色严肃地说道,“

如今大宋的人口比起开国之时增加了五倍,然而田亩却仅仅增加了三成。

过去是一百户人家供养一名官员,如今却变成三十户人家就要供养一名官员;过去是十亩田地养活一名壮丁,如今却是三亩田地就要养活一名壮丁——这,便是三冗问题如山般沉重的根源所在啊。

马车缓缓碾过汴河上的石桥,车轮辘辘作响。陈太初面色凝重,再次从袖中取出一枚糖渍铜钱,递向定王赵桓,说道:“殿下可识得此物?这便是河北路农户抵给官府的‘青苗钱’。

按说,这‘青苗钱’春借一缗,秋还一缗三,看着比民间三分利要轻些。”

定王赵桓接过那枚糖渍铜钱,仔细端详着。

只见陈太初指尖稍一用力,糖衣破碎,露出钱身刻字。

陈太初指着那刻字继续说道:“可实际上呢,官吏强行摊派,五口之家必定要贷三缗。

这还不算,更有甚者……”说着,他又取出数枚钱币并排摆开,“春天放贷的时候,用陈米折算成新米的价格,到了秋收,却又把新谷压成旧谷的价格来回收。

如此里外层层盘剥,实际利息何止翻倍!”

赵桓看着那几枚铜钱,心中大为震动。他虽身处皇室,知晓民间存在一些问题,但听到陈太初如此详细地描述这些苛政弊端,才真正意识到百姓所承受的苦难之深。

这些问题看似只是局部地区的个别现象,实则反映出整个朝廷吏治的腐败和政策执行的扭曲。而这一切,无疑都在动摇着大宋的根基。

赵桓举起那枚糖渍铜钱,对着月光仔细端详,满脸疑惑地说道:“王荆公的《青苗法疏》里明明讲得清楚,此法意在‘抑兼并,济贫弱’,怎么会变成如今这副模样……”

陈太初微微点头,神色凝重地以糖水在车窗上勾画着,缓缓说道:“这法本身并无过错,只是在施行过程中出了偏差。就好比制作糖霜,需经过九蒸九晒方能得到洁白的糖霜。青苗法若只是借贷给那些真正有需要且自愿借贷的人,假以十年,必定能见到成效。”

说着,他的手指突然一抹,将车窗上的水痕抹乱,“然而,各路官员为了完成放贷额度,对上户强行摊派,对下户逼迫借贷——这就如同糖浆还未凝固,便强行去塑造糖人,又怎能不溃败呢?”

话音刚落,车外忽然传来更夫的呵斥声。两人仔细一听,原是胥吏趁着夜色闯进民宅催债。

陈太初冷笑一声,说道:“殿下且听这‘二月债、八月催’的喧闹声,比起柳永的词来,恐怕更能深入汴京百姓的心里吧?”

赵桓听闻,心中一阵刺痛。他深知陈太初所言句句属实,这看似惠民的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却变了味,成了盘剥百姓的工具。

赵桓紧紧攥着那枚糖渍铜钱,目光灼灼地看向陈太初,问道:“陈兄提出的市易钱庄之策,莫不是想要取代青苗法?”

陈太初轻轻摇了摇头,神色沉稳地展开手中那份《泉府策》,说道:“并非取代,而是转化变革。

殿下请看,这钱庄放贷收取利息一分,但借贷之人需以糖引、粮契作为抵押。

富户存钱进去,可获五厘利息,而贫户贷钱,额度不得超过其田产价值的三成……”说着,他的指尖点在那糖渍的图表上,继续解释道,“如此一来,豪强贪图利益,自然会将钱存入钱庄;而农户爱惜自己的田地,不敢过度借贷。此消彼长之下,不出十年,钱债之患便可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