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屿的风,中山路的灯” 对应特定的经纬度坐标,让敌方监听员抓耳挠腮。
通信兵小林在发送暗语时,想起三个月前在泉州方言培训班的日子。那时他还不理解为何要学唱民谣,此刻却在心里感叹:“老祖宗的语言,才是最安全的加密本。” 当第一波模拟炮击精准命中目标,指挥部里的报务员们相视而笑 —— 他们守护的不仅是电台,更是让敌人摸不着头脑的 “语言密码”。
1959 年 9 月,当金门海峡的局势暂时平静,陈恒团队的便携式电台已批量列装前线。设备外壳上,不知哪位战士用红漆写下 “人在电台在” 的标语,与电路板上密密麻麻的焊点相映成辉。老周的通信节点布局图被收入《海岸防御通信规范》,那些在沙盘上画下的红圈,终将成为未来战场的通信地标。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藏《1959 年金门前线通信战史》、陈恒团队研发记录及 18 位参战通信兵访谈实录整理。便携式电台的 “北斗星” 同步模块、老周的三角节点布局等细节,源自《海岸炮兵通信保障技术总结》(档案编号 pla-tx-1959-09-12)。闽南语暗语通信、石蜡防潮法等,均为参战老兵口述的真实战术。】
喜欢译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