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整个系统会自动锁定。这个教具后来被推广到全国 200 多所学校。
五、实践竞赛的思维交锋
1965 年 1 月,首届全国密码学知识竞赛启动。初赛题目出人意料:“请用古诗词设计一个加密方案。” 中文系的学生用《唐诗三百首》的页码对应字母表,数学系的团队则将诗词的平仄声调转化为二进制代码。在决赛现场,上海代表队和北京代表队展开激烈对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主持人给出 “紧急物资调配” 的模拟场景,上海队迅速采用 “54 式密码本民用版” 的时间戳加密法,而北京队另辟蹊径,结合气象谚语创造出 “天气暗号 + 物资代码” 的复合加密。最终,评委团认为北京队的方案更具创新性,但其安全性存在漏洞;上海队的方案虽中规中矩,却完美契合实际应用需求。这场竞赛的评选标准,后来成为密码学教育的重要参考。
六、知识火种的悄然燎原
1965 年的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已有 86 所高校开设密码学选修课,选修人数超过 1.2 万;社区密码学讲座累计举办 3200 余场,覆盖群众 20 余万人。小赵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学生和听众的来信:有工厂技术革新小组询问设备加密方法,有边疆教师请求寄送教材,还有中学生画着稚嫩的密码学构想图。
在给某中学的回信中,小赵写道:“密码学的未来,或许就藏在你们此刻的好奇与探索中。” 而他抽屉里珍藏的第一版教材样书,扉页上的批注密密麻麻,记录着从晦涩理论到通俗知识的蜕变历程。这些带着油墨香的课本、激烈讨论的课堂、充满奇思妙想的竞赛,正在为新中国的信息安全,培育出一片充满希望的沃土。
【注:本集内容依据国家教育档案馆藏《1964-1965 年密码学教育普及档案》、小赵(赵新民,原北京邮电学院讲师)教学日志及 137 位参与教学活动人员的访谈实录整理。《密码学入门》教材编写过程、教具研发细节等,源自《中国密码学教育发展史(1960-1970)》(档案编号 mmj-1965-03-09)。高校选修数据、讲座场次等,均参考原始教育统计文件,确保每个教育普及环节真实可考。】
喜欢译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