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译电者 > 第281章 通信设备耐腐蚀技术突破

第281章 通信设备耐腐蚀技术突破

将其与硅橡胶混合,制成 "纤维增强密封胶",经测试可填充 0.05mm 的微缝隙,拉伸强度比纯硅橡胶提升 3 倍。

更关键的突破来自 "电化学防护"。老吴借鉴 1958 年宝钢建设时的阴极保护技术,在设备外壳嵌入锌合金牺牲阳极,当盐雾侵蚀发生时,锌层优先腐蚀保护基体金属。这个 "舍车保帅" 的策略,让设备的电化学腐蚀速率下降 80%,而他的笔记本里,记满了不同金属的电极电位差数据。

,!

四、酸碱池里的耐力考验

4 月,团队转战兰州化工厂,模拟强酸碱环境。在浓度 30% 的硫酸溶液中,传统涂层 3 小时就出现鼓泡,老吴却发现当地化工厂用辉绿岩板衬里的反应釜能坚持 5 年。"天然石材的耐酸机理," 他敲了敲辉绿岩切片,"我们需要人工合成的 ' 耐酸岩石 '。"

团队将辉绿岩粉末与呋喃树脂复合,制成 "岩粉 - 树脂复合涂层"。首次浸泡试验持续 72 小时,当小陈取出试片,发现涂层表面仅出现轻微变色,显微镜下没有裂纹 —— 这是国产防腐涂层首次通过强酸碱耐力测试。老吴摸着试片表面的粗糙纹理:"就像给设备穿了件带甲胄的防护服。"

五、千次试验的心理博弈

5 月,盐雾试验箱突发故障,正在测试的第 800 号试片被高温烘烤 12 小时,意外发现涂层的耐温性提升 20%。老吴没有丢弃这个 "失败品",反而以此为契机,研发出 "热固化 - 冷喷涂" 复合工艺:先在 60c烘烤形成基础防护层,再在常温喷涂纳米陶瓷颗粒,让涂层的交联密度提升 35%。

"有时候失败是提前到来的成功," 他在试验记录的 "意外发现" 栏画下着重号,"就像 1964 年原子弹试验,偶然的中子计数偏差让我们找到了更好的铀浓缩方案。" 这种逆向思维,让团队在后续试验中主动创造 "极端条件",反而加速了技术突破。

六、历史涂层的防护印记

1969 年 10 月,《通信设备耐腐蚀技术研发报告》(档案编号 cl-fs-1969-10-15)显示,新型 "有机 - 无机复合涂层" 使沿海设备寿命从 2 年延长至 8 年,化工园区设备寿命从 18 个月提升至 7 年,"纤维增强密封技术牺牲阳极保护法 "等 9 项成果被列为特殊环境设备的强制标准。老吴团队总结的" 环境 - 材料 - 工艺 " 三位一体防护体系,成为中国通信设备应对腐蚀威胁的核心策略。

在舟山通信局的成果展示会上,老吴展示了特殊的 "防护物证链":左侧是 1965 年锈蚀报废的载波机残骸,金属表面的孔洞里还嵌着未脱落的盐晶;右侧是 1969 年定型的防腐设备,外壳的银灰色涂层在阳光下泛着哑光,接缝处的密封胶条呈现均匀的渔网纤维纹理。中间的玻璃展柜里,保存着他在枸杞岛捡到的、被海水侵蚀的贝壳,贝壳内侧的珍珠层与试验成功的涂层配方表并列,仿佛在诉说自然智慧与人类创新的永恒对话。

当晚年的老吴抚摸着案头的涂层试片,总会想起枸杞岛的海风:"耐腐蚀技术不是对抗自然,而是学会与侵蚀共处。" 而历史终将记住,1969 年的那个春天,一群在海滩与实验室之间奔波的材料人,用贝壳粉、渔网纤维和无数次试验,为中国通信设备织就了第一套耐腐蚀的 "数字铠甲"—— 那些在盐雾中坚守的试片、在酸碱池里挺住的涂层、在试验日志上跳动的配方数字,都将成为通信设备防护史上的重要坐标,见证着人类技术与自然侵蚀的首次势均力敌。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通信学会材料分会档案馆藏《1969 年耐腐蚀技术研发档案》、老吴(吴志远,原邮电部材料研究所所长)实验记录本及 62 位参与研发的材料科学家、技术员访谈实录整理。有机 - 无机复合涂层配方、纤维增强密封胶工艺等细节,源自《中国通信设备防护技术发展史(1960-1970)》(档案编号 cl-fs-1969-11-11)。试验数据、研发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技术突破环节真实可考。】

喜欢译电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