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仙山生活的憧憬与期待。
遂仙姑随仙人乘鹤而去,一路上,山川大地如画卷般在脚下铺展,云雾缥缈处,仙宫楼阁时隐时现,如梦如幻,处处透着神秘与神圣之美。那高山巍峨耸立,直插云霄,山上仙树参天,枝叶繁茂,挂满奇珍异果;灵泉飞瀑,水花飞溅,在阳光映照下,折射出七彩光芒,恰似那人间难见的仙境奇观。仙姑满心欢喜,沉醉于这沿途的美景之中,对那即将抵达的仙山生活更是充满了向往与期待。
!至仙山后,只见繁花似锦,仙树成林,灵泉潺潺,飞瀑流泉相映成趣,诸般美景,令人目不暇接。诸多仙人在此或谈玄论道,交流道法心得,言辞之间,智慧火花四溅,尽显仙家高深见解;或修炼仙术神通,精进自身修为,举手投足间,皆有灵力涌动,展现出超凡入圣之态,一片祥和安乐之象。仙姑自此便留于仙山,跟随诸仙潜心修行,她勤勉刻苦,从不懈怠,又悟性极高,对诸般道法仙术,一学便通,不久便习得诸多高深道法神通。她能以灵力催生万物,令枯木逢春,百花争艳,只需轻轻挥动衣袖,施展灵力,那原本凋零枯萎的草木,便能瞬间焕发出勃勃生机,花开满枝,绿叶舒展,尽显生命之神奇;亦可施展仙法,驱邪避秽,护佑一方安宁,若遇邪祟作祟之处,仙姑只需手持法宝,口念咒语,便能让那邪祟无所遁形,消散于无形之中,尽显仙家手段,守护世间太平。
且说那吕洞宾,为八仙中颇有名望者,性好游历人间,以考验人心、点化有缘人为乐事,常化作各种模样,出没于尘世之间,探寻那道心坚定、心地善良之人,欲以种种考验,助其在修行之路上更进一步,亦或是确认其是否真有仙缘,可入那仙班之列。
一日,吕洞宾听闻何仙姑之名,知晓她心怀慈悲、修行有成,便起了考验之意,欲观其道心是否坚如磐石,能否在面对各种诱惑与难题时,依然坚守本心,秉持善念。于是,吕洞宾化作一老叟,衣衫褴褛,形容枯槁,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来到仙姑常出没之地。见仙姑前来,老叟便佯装摔倒在地,口中呼痛,向仙姑求救。仙姑见状,赶忙上前搀扶,关切询问老叟状况,欲施法术为其疗伤。老叟却摆手道:“老夫这把老骨头,怕是不中用咯,只是腹中空空,多日未进食,实在难受。” 仙姑听闻,二话不说,便从怀中取出干粮,递与老叟,又寻来清水,让老叟解渴。老叟接过干粮,狼吞虎咽吃了起来,吃完后,却又唉声叹气道:“姑娘好心,只是老夫孤身一人,无家可归,往后日子可咋过呀。” 仙姑心生怜悯,柔声道:“老丈莫忧,若不嫌弃,可随我回居所,我自会照料您。”
老叟见仙姑如此真诚善良,毫无犹豫推脱之色,心中暗赞,却仍想再进一步考验,便又道:“姑娘,老夫有一请求,不知当讲不当讲。” 仙姑道:“老丈但说无妨。” 老叟道:“老夫听闻那云母溪畔有一奇异云母石,若能得之,或可治愈老夫这一身病根,姑娘可否帮老夫寻来?” 仙姑略一思忖,那云母石于她而言,虽颇为重要,然见老叟如此可怜,当下便点头应道:“老丈稍等,我这便去寻来。”
仙姑遂来到溪边,寻得云母石,正欲带回给老叟,却见老叟已不见踪影,原地只留一张纸条,上书:“仙姑慈悲,道心坚定,真仙人也。吾乃吕洞宾,特来考验,望仙姑日后继续秉持善心,修行精进。” 仙姑这才知晓是吕洞宾在考验自己,微微一笑,也不嗔怪,只将此事当作修行中的一段小插曲,愈发坚定了自己济世救人、修行求道之心,深知在这漫漫仙途上,唯有坚守本心,方能修成正果,不负这一身仙缘与众人期许。
后仙姑与其他七位仙人相遇,众人皆怀慈悲心肠,以救济天下为己任,且各有神通,法力高强,彼此意气相投,当下结为仙友,一同游戏人间。八仙汇聚,宛如璀璨星辰汇聚一堂,各展其能,各施其法,共同为这世间带来祥瑞与安宁,成为民间传颂的佳话,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与超凡境界的向往。
仙姑下凡之时,常手持荷花,那荷花看似寻常花朵,实则为其法宝,蕴含灵力,可在关键时刻发挥奇妙功效,成为她济世救人、降妖除魔的得力法器。
有一回,仙姑路过一处村庄,见那村庄遭逢暴雨,河水泛滥,洪水汹涌,瞬间将整个村庄淹没,百姓们惊慌失措,纷纷逃往高处,或攀附屋顶,或抱住大树,哭喊声、求救声交织一片,凄惨之极。仙姑见状,面露悲悯之色,当即挥动手中荷花,口中念念有词,只见那荷花绽放出柔和而璀璨的光芒,光芒所照之处,洪水竟似听从号令一般,缓缓退去,地面渐渐显露出来,百姓们得以脱离险境,纷纷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