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粮票星”。
秦雪梅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家时,林晓芸正用纳米技术在粮票芯片上雕刻图案:
“看!我把太爷爷的血染粮票刻上去了,旁边还有三鲜伊面的太空版包装。”
苏曼青突然指着舷窗:
“你们看那片云!像不像一锅正在煮的伊面?”
只见地球大气层中,一片卷云正缓缓流动,云丝缠绕的形状酷似螺旋状的太空面条。
秦雪梅拿出通讯器,对准云景拍了张照,附言:
“陆总,地球今天请我们吃‘云吞伊面’,记得让食堂下次煮面时多放青菜。”
在天宫号的纪念品陈列柜里,有个特殊的邮箱,上面贴着一张画:胖龙举着粮票通行证,旁边是碗飘着热气的三鲜伊面。
邮箱里最下面的一封信,是林晓芸太爷爷当年没寄出的家书,信纸边缘还留着干涸的血渍,上面写着:
“等天下太平,咱老百姓都能吃饱饭,我要攒一罐子粮票,换张去星星上的船票。”
而在邮箱的最上层,躺着一包崭新的太空三鲜伊面,包装上印着最新的通讯代码——“2003-06”,代表着天宫号与地球的第两千零二十五次通讯。
苏曼青在包装背面写了句话:
“太爷爷们,这碗面我们替你们在太空煮了,汤里有钨矿粉磨的星星,有粮票熔的月光,还有所有中国人从温饱走向星海的烟火气。”
此刻,粮票芯片在舱壁上投下柔和的光,那些曾经丈量过温饱的纹路,如今正化作导航代码,指引着天宫号穿越星辰。
而在地球的某个小学里,那个捏橡皮泥火箭的小朋友收到了回信,信封上盖着特殊的邮戳——左边是粮票形状的飞船,右边是碗冒着热气的伊面,碗沿上飘着句悄悄话:
“小朋友,你的太空船票,就藏在每一碗认真吃完的面条里。”
这封信不仅承载着梦想与希望,也象征着中国航天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喜欢霓虹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