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永乐大典》这部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鸿篇巨著,已经送抵新京,朱高煦便立刻着手筹备一件他谋划已久的大事——建立足以妥善保管并传承这部文化瑰宝的图书馆。_a-i/l+e·x^i?a*o~s_h`u_o~.\c¢o?m′
他站在新京皇宫内一间特设的库房之中,空气里弥漫着木箱散发出的气味,混杂着淡淡的墨迹与纸张的味道。沉甸甸的箱子码放在眼前,里面盛放的,正是他父皇朱棣倾尽国力编纂而成的《永乐大典》副本。朱高煦伸出手,指尖轻轻划过冰凉的箱盖,心中一时百感交集,难以平复。“《永乐大典》啊……”他低声呢喃,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在前一世的记忆中,这部堪称人类文化遗产的煌煌巨著,最终却落得个残缺不全的下场,无数珍贵的古代文献、技术,都随着它的散佚而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成为了华夏文明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那些甚嚣尘上的,诸如西方人窃取《永乐大典》后才引发工业革命,又或是所谓的“亚里士多德-永乐大典”论证之类的荒诞流言,虽然听来可笑,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部大典在后世国人心目中那无可替代的神圣地位。“这一世,朕在此,便绝不会让尔等再遭颠沛流离之苦,蒙受任何尘封损毁之厄!”朱高煦的眼神陡然变得锐利起来,声音不高,却透着一股斩钉截铁的决断。一个清晰的蓝图,已然在他胸中勾勒成型。数日之后,内阁议事厅。朱高煦端坐御座,目光沉静地扫过阶下肃立的内阁辅臣们,开口的声音清晰而沉稳,回荡在庄严肃穆的大厅之内:“诸位爱卿,父皇命令编修的《永乐大典》,如今已全数安抵新京。此乃我华夏五千年文明之瑰宝,集历代典籍智慧之大成。孤意,欲以此为契机,于我大秦帝国全境之内,大兴图书馆之建设。”“图书馆?”内阁首辅林永康闻言,眉宇间闪过一丝讶异。这个词汇对他而言,尚属初闻,但顾名思义,大约便是指藏纳图书之所。“然。”朱高煦微微颔首,肯定了他的猜测,“孤的计划是在新京、新郑州、新杭州、新威海、上海此五大帝国核心定居点,以及古巴巡检司,各督造一座规模宏大、藏书丰富的官方图书馆。”他刻意加重了语气,一字一顿地强调:“并且,孤规定,此六处图书馆,每一座都必须配备至少一套完整无缺的《永乐大典》副本,副本自然越多越好,副本越多越不容易失传,也便于此书能让更多的人读到。”财政部尚书已在心中开始默默盘算此举所需耗费的巨额开销。朱高煦仿佛没有察觉到他的细微动作,继续阐述着自己的构想,声音愈发掷地有声:“更为紧要者,朕所设想之图书馆,非为皇家私藏秘阁,亦非仅仅为少数士人墨客所独享。”他目光如炬,扫视着每一位大臣,不容置疑,“孤今日便在此定下铁律:凡我大秦帝国户籍所属之臣民,无论男女老幼,亦不论其身份是士、是农、是工、是商,皆可凭其身份文牒,自由出入图书馆,免费览阅馆内所有藏书!”此言一出,犹如平地惊雷,在场的几位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熏陶的老臣,脸上顿时显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不由自主地相互对视,从对方眼中都看到了同样的震惊与困惑。~|微$£?趣?>小{说=|,网?] μ更2?新+[t最2§?全\?±让那些庶民百姓,尤其是那些整日与泥土、器具、货物打交道的工匠、农夫、商贩之流,随意出入庄严肃穆的藏书之地,甚至可以亲手翻阅那些圣贤典籍?这……这简直是闻所未闻,成何体统?!“至于图书馆之藏书范畴,”朱高煦的目光锐利如鹰,仿佛早已洞悉了他们内心的波澜,却故作不见,继续有条不紊地说道,“自然不能仅仅局限于一部《永乐大典》。四书五经等儒家传世经典,乃我华夏立国之本,教化之根,必须完整齐备,妥善收藏。”听到此话,那几位神色不安的老臣,脸上的表情才略微缓和了几分,心中稍稍松了一口气。“但,”朱高煦话锋陡然一转,语气也随之变得凌厉起来,“除此之外,各类经世致用之实用学问,利国利民之百工技艺,亦要广开门路,大力搜罗,悉数纳入馆藏,供万民研习!譬如那《农政全书》此等富民强国之农学宝典,各类水利、医卜、星相、算学、航海、技艺之专著,乃至前朝与本朝之史书典籍、地方方志、兵法战策,凡有益于国计民生、有助于帝国发展者,皆应兼容并包,广纳博采!朕要让这图书馆,成为知识的汪洋大海,智慧的璀璨灯塔,而非仅仅是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的冰冷摆设!”“陛下圣明!”工部尚书躬身出列,提出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