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纳这几年,希特勒穷困潦倒,形单影只,没朋友,没爱情(据说他当时对女性有点心理障碍),整天泡在咖啡馆看报纸,或者去听那些煽动性的政治演说。他就像一个阴暗角落里的观察者,默默地吸收着各种极端思想,内心的愤懑、失意和偏见,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大。他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这个“腐朽、堕落、被犹太人污染”的社会,渴望着一场彻底的变革,渴望着一个能让他这种“天才”出人头地的机会。
可以说,维也纳的经历,没能把他培养成一个艺术家,却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充满怨恨、思想极端、随时准备“搞事情”的危险分子。
1913年,为了逃避奥地利的兵役(据说他体检也没过),希特勒跑到了德国慕尼黑。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对希特勒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他内心那股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情绪一下子就被点燃了。他兴奋地加入了德国巴伐利亚的军队(虽然他还是奥地利公民,但当时查得不严,也就混进去了)。对他而言,战争不仅是实现“大德意志”梦想的机会,更是摆脱过去那种浑浑噩噩、毫无目标的失败者生活的途径。
在战场上,希特勒担任的是“传令兵”的角色。这个工作,说白了就是在枪林弹雨里来回穿梭传递命令,挺危险的,但也算不上什么核心战斗人员。他打仗据说还挺“勇敢”(或者说不怕死?),先后获得过二级和一级铁十字勋章。一级铁十字勋章对于一个“下士”来说,算是比较少见的荣誉了(虽然也有人质疑这勋章的含金量,说是因为他跟某个军官关系好才拿到的,这事儿有点争议)。
不管怎么说,军队的生活,让希特勒找到了久违的归属感和价值感。他不再是那个没人看得起的流浪汉,而是“伟大德意志军队”的一份子,为了“神圣的祖国”在战斗。他对军队、对战争、对那种集体主义的狂热,达到了顶峰。
然而,1918年秋天,就在战争快结束的时候,希特勒在一次毒气袭击中眼睛暂时失明,被送回后方医院治疗。就在医院里,他听到了一个让他崩溃的消息:德国投降了!皇帝跑路了!国内发生革命了!
这对把军队和国家视为精神支柱的希特勒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他无法接受“战无不胜”的德军会失败。在他看来,这一定是“背后捅刀子”的结果!是那些“十一月罪人”——那些签订停战协定的魏玛政府官员、那些搞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那些“背后搞鬼”的犹太人——出卖了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士兵!
那一刻,他后来自己回忆说,他“痛哭流涕”,并且下定了决心——要投身政治,要向这些“叛徒”复仇,要洗刷德国的耻辱,要让德国重新站起来!
战争,没有杀死希特勒,反而像给他打了一针强心剂(或者说毒针)。它让他找到了“使命感”,让他把个人的失败和怨恨,与整个国家的“屈辱”捆绑在了一起。他不再是一个迷茫的失败者,他觉得自己成了“天选之人”,要来“拯救”德国。
那么,综合来看,希特勒这家伙的心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不是心理学家,只能根据他的言行和经历,试着“揣测”一下):
极度自卑与极度自大的矛盾体: 早年的失败经历(特别是考不上美院),可能在他心底埋下了深深的自卑感。但为了掩盖这种自卑,他又表现出极度的自大和偏执,坚信自己是天才,是肩负伟大使命的领袖。这种扭曲的自尊心,让他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崇拜,也特别不能容忍任何质疑和反对。
强烈的怨恨和“甩锅”心理: 他把自己人生的种种不如意,都归咎于外部原因——腐朽的社会、犹太人的阴谋、凡尔赛条约的压迫……他心里充满了怨恨,看谁都不顺眼(除了崇拜他的),总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他,都欠他的。这种心态,也让他特别擅长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所有的坏事都推给“敌人”。
偏执狂般的信念和意志力: 他对自己那套扭曲的世界观(种族主义、反犹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有着近乎宗教般的狂热信仰,并且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力去推行它。这种偏执,让他看起来“信念坚定”,但也让他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最终走向毁灭。
对权力的极度渴望与掌控欲: 可能源于早年生活的无力感,他对权力有着病态的迷恋。他渴望掌控一切,控制他人,建立一个完全由他说了算的等级森严的体系。
惊人的煽动天赋(后天习得): 希特勒并不是天生的演说家。早期的他甚至有点社交恐惧。但他后来发现,自己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