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
麒凌与龙齐名,百兽之祖,可见王莽对刘鲁元的看重。
凭借麒凌令,刘鲁元召集众人召开麒凌大会,号召力显着。
玄门虽起初受打压,但仍存根基,刘鲁元的出现让众人有了新的方向。
此时玄门群龙无首,她的到来无疑鼓舞了许多人心。
起初有人因她是女性而不满,但她雷厉风行,以铁腕手段镇压了两个不服从的宗派,最终统一玄门。
之后,她并未沉溺权力,而是履行承诺,开始清理邪恶势力,将那些作恶的妖邪几乎剿灭殆尽。
同时,她命人在原有八十一座庙宇中重塑麒凌神像。
原先庙宇中的神像多为地方神只,风格各异,统一为麒凌神像后,周边的邪恶势力更加胆寒,人间逐渐安宁。
这些邪恶之物怪异无比,不似修行有成的妖怪,也非普通的鬼魂,更像是某种未知生物,也许本就如此。
刘鲁元带领玄门正道,对这些邪恶势力以及作乱的宗派展开了血腥的清剿,彻底清除祸患。
尽管遭遇联合力量的抵抗,但玄门士气高昂,越战越勇,最终邪派几乎无力反击。
世间终得清平,奸邪之辈匿迹潜形,不敢再为祸人间。
玄门虽损了些许实力,却因此空前团结。
尤其受过打压的宗派,深知其中艰难。
百姓历经战乱与邪恶侵扰,此时也坚定支持刘鲁元与王莽。
那段日子,是新朝最团结的时刻。
刘鲁元威名鼎盛,几可与王莽齐名。
尤为人称道的是他对奸邪的处置方式。
尽管大军横扫,但死于战场的奸邪不多,反而是大量被活捉。
刘鲁元将其押至麒凌神庙处决,血祭之后,神像愈发显圣灵验,天下由此迎来太平。
百姓无复忧虑,朝廷政策宽厚。
玄门不仅有建功机会,还得到刘鲁元扶持,许多人习得更高深的玄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人人安居乐业,唯独王莽忧心忡忡。
王莽乃一代枭雄,见识远超常人。
当众人陶醉于太平之时,他已察觉隐忧:这一切皆因刘鲁元,若他离去或反目,谁又能应对?他自认才智卓绝,然相较刘鲁元,终究逊色。
对刘鲁元,王莽无力压制,唯有拉拢。
关键在于张起灵。
刘鲁元初至时便直言诉求:一求玄门权势,二觅张起灵。
王莽认定此人为刘鲁元至关重要,否则何需以俗世手段追寻?
王莽推测,张起灵或许并非武艺非凡,甚至可能只是凡人。
于是,他另生盘算。
良才非用即除,此乃恒理。
作为王者,王莽深知刘鲁元这类人物对江山安危至关重要。
即便内心敬畏,王莽仍不得不有所筹谋。
观二人姓氏相近却非血亲,加之亲近模样,他猜测此人极可能为刘鲁元心仪之人。
王莽不愿刘鲁元迅速寻得张起灵,遂令属下仅作表面功夫,定期引入几名同名者应付差事。
然而,长久拖延并非良策。
刘鲁元看似单纯,实则城府深藏,王莽明白,她的实力早已使她不屑于玩弄权术。
若任由其等待耗尽耐性,一旦失控,必被他势力趁机利用,对新朝造成威胁。
更糟的是,若刘鲁元亲自出动搜寻,恐将暴露王莽意图。
于是,王莽借机召见刘鲁元,试探张起灵身份。
询问间,他自觉语气酸涩刺耳:"张起灵,掌天下,凌人间。
你为君主,他却居你之上。”
此言大逆不道!彼时,皇权至高无上,刘鲁元竟称有他人高于天子,殊为罕见。
王莽虽震惊,却未失态,反而镇静发问:"如此说来,此人必非凡品。
朕为何从未听闻?这般人物,理应举世皆知。
国师能否描述其特征?仅凭姓名难觅真身。”
刘鲁元摇头:"具体特征我亦不知,但他绝不平庸。
或许隐于山野,或许更名换姓。
与其执着于‘张起灵’之名,不如寻访世间俊彦奇才。”
王莽沉默片刻,缓缓问道:“若寻得张起灵,国师有何打算?此人掌控天下之势,届时我会退位,由他与国师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