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如何深思?由谁来深思?这轻飘飘的两个字,带来的是足以改变朝堂权力格局的巨大变数。¢x¢n*s-p¢7^4¢8,.~c¢o·m/
就在谢、潘二人心中念头飞转,盘算着这“深思”何意、如何挽回损失甚至反戈一击之时,御座上的天子却并未给他们丝毫喘息和酝酿的机会。
李景元的目光平静地扫过下方神色各异的群臣,仿佛刚才那场震动朝野的舞弊案定谳只是微不足道的序曲。
他缓缓抬手,侍立一旁的老宦官程静立刻躬身趋前,双手捧起早己备好的两道明黄诏书。
天子沉稳而清晰的声音,如同玉磬敲响,回荡在落针可闻的大殿:
“为杜绝前弊,厘清权责,永固抡才之基,特颁诏令如下:”
“其一:自今岁始,凡科举大比,无论明经、进士,抑或新设实务诸科,所有命题官员,无论出身何部、品阶高低,皆须由朕"亲自圈定、钦点入闱"。吏部、礼部及诸司衙署,仅可依制提名备选,最终取舍,"决于宸衷"。”
“其二:科举考场监临之权,不再专委礼部侍郎。+狐*恋*文!茓- +首~发?此后,皆由中书舍人持节监临,代朕巡狩考场,专司纠察风纪,确保大比公平。礼部一应人等,需全力协理,不得掣肘。”
命题官员,天子钦点!
监考大权,归于中书舍人(皇帝近臣)!
两道诏令,如同两把精准无比的快刀,瞬间斩断了谢明远与潘子良心中所有翻腾的念头,也斩断了朝堂上无数人暗藏的算计!
时机卡得妙到毫巅!
就在谢、潘二人,以及他们背后庞大的门阀与寒门势力,还在为泄题风波中谁受损更多、谁能在后续“深思”中争取到更大改制主导权而绞尽脑汁、暗中角力之时……
天子李景元,这位素以“宽仁纳谏”示人、尚未显露过如此凌厉手腕的年轻帝王,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首接将科举最核心、最要害的两项大权,"命题官员的最终选定权"与"锁院监考的绝对控制权",一把收归己手!
你们争?你们斗?你们想主导改制?你们想怎样都好。
以后命题官朕亲自点,监考朕派心腹盯着!你们下面爱怎么争怎么闹,只要不越过朕划下的红线,随你们去!但最核心的权力,从此与你们无关!
谢明远与潘子良僵立在御阶之下,心中翻江倒海,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d¢i.y-i,k¨a*n~s\h~u-.+c′o+m?
反驳?质疑?此刻他们刚刚领了“御下不严”的罪责,三司报告“完美”地将泄题罪责钉死在孙侍郎和那几个寒门小吏身上,但背后没有更深的关系吗?没有疑点再次启动调查吗?
所以他们现在没有立场、也没有资格,质疑皇帝收回这两项权力。
任何反对,都只会被解读为对皇权的藐视,对平息风波的阻挠,对自身罪责的推诿!甚至可能再次祸及己身!
那两道诏令如同冰冷的锁链,瞬间捆缚住了他们乃至背后势力对科举最深层的干预能力。
谢道临站在后排,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心中的迷雾在这一刻被彻底驱散,豁然开朗!所有的疑问,所有的“巧合”,瞬间都有了最合理的解释!
为什么泄题流言能如此迅速地发酵、蔓延,甚至发展到平康坊公然售题、渭水浮尸,朝廷前期反应“迟缓”却发酵极快?
为什么事发之后,三司的调查效率会高得如此“异常”,能在极端时间控制事态,又将如此复杂的案子梳理得如此“清晰完美”,精准地只抛出孙侍郎这几个“死子”?
为什么天子的处置来得如此“及时”且“切中要害”?
因为这一切,恐怕从一开始,就全在天子的注视之下!
天子李景元,这位看似温和的帝王,才是这场风暴背后真正的执棋者!
他洞悉门阀与寒门围绕科举改制的激烈博弈,深知双方矛盾难以调和,更明白无论哪一方主导改制,最终都可能强化派系利益,损害皇权对人才选拔的绝对控制。
于是,他选择了“将计就计”,甚至可能“推波助澜”。
他放任各方势力做局,也冷眼旁观门阀世家在其中的算计。他只需等待风暴酝酿到足以震动朝野、让所有人都意识到现行机制存在“致命漏洞”的程度。
然后,他出手了。
以雷霆之势,利用三司这把快刀,“公正”地斩断乱麻,平息众怒。最后,在所有人惊魂未定、无力反驳之际,抛出那看似为了“完善规制”、实则首指权力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