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给你和沈家一个机缘。"
她的目光在字迹上停留了几秒,浓密的睫毛在眼下投下一小片阴影。
钢笔被她轻轻推了回来。
"那天,我会来找你。"她突然笑了,这个笑容让她整个人都明亮起来,眼角浮现出这个年纪姑娘该有的俏皮细纹,"钢笔送给你了,一定要保管好哦!"
陆怀山注意到她说话时无意识地模仿了林晚秋的语气,连尾音上扬的调子都如出一辙。
她在学着做一个这个年纪女孩子该有的表现吗?
他不由莞尔:"那多谢了。"
沈知微转身离开时,列宁装的腰带在腰间系成一个利落的结,步伐却比往日轻快了几分。
她没告诉陆怀山,这支英雄100金笔是她亲生母亲留下的唯一礼物——10岁生日那天,母亲把它放在她的手上。
陆怀山将钢笔举到眼前。
阳光透过笔杆,里面的蓝黑墨水像一泓被封存的记忆。
他小心地将它放进胸前的口袋。
周围,燕大的学生们正抱着书本匆匆走过。
1978年的初夏即将到来,热风拂过燕园,梧桐新叶沙沙作响,某个优雅克制的姑娘悄悄收起了列宁装,换上了鹅黄色的连衣裙。
……
关于真理标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大讨论正如火如荼。
沪海《文汇报》头版赫然刊登《论科技工作者的春天》。
配图中,王选团队在燕大计算机研究所调试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背景的黑板上写着陆怀山提出的"技术入股"概念。
在西域交大的布告栏前,学生们围着转载《华夏日报》的剪报激烈争论。
有个戴眼镜的男生踩着长凳高声朗读:"陆怀山同志指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5%是最大的浪费!"
中科院的礼堂里,某科学界大佬举着《内部参考》念道:"根据燕京大学陆怀山建议..."
而在深圳河畔的临时工棚,招商局的干部们传阅着《南方日报》。
头版照片里,陆怀山和钱老站在"科技特区规划用地"的水泥桩旁,身后是朦胧的香江城市天际线。
有大佬用红笔在报道边批注:"要敢闯!要快干!"
……
窗外风云激荡,燕园内思潮涌动。
陆怀山的案头悄然堆起一叠邀请他去作报告的邀请函。
他修长的手指轻轻翻检:华清大学的信封透着松烟墨香,燕京师范的笺纸上"学为人师"的朱红校训力透纸背,还有...那封带着淡淡桂花香的燕外信函——他的小媳妇正在那儿翘首以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