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自己的天才与刀剑的华伦斯泰因堪称第二个没有戴皇冠的独裁者。-衫′巴?看_书/网^ ^醉′歆`蟑*洁¢耕-辛~快?他在开普勒时代占卜的一卦倒是很可能适合今天的独裁者。这个卦的内容为:“冷酷无情,六亲不认,刚愎自用,对下苛刻,爱财如命,善于欺骗,行动诡诈。”只有最后一句话,“大部分时间沉默寡言”不适合他今天的继承人。
此外,华伦斯泰因用两次结婚女方带来的钱进行高利盘剥,无所不用其极。白山战役之后,他竟成了波希米亚最富有的地主。此时他四十岁左右,已跻身于弗里德兰诸侯的行列。他甚至可以靠自己的钱财而不是他的业绩建立和豢养一支军队,并以此与皇帝抗衡,后者正是在财力和兵力方面大感不足。因此他在打胜仗之前就获得人们的敬畏。他那不可思议的性格给德国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的神秘的占星术或许有些道理,但他也多少利用自己的权势,推广他的占星术。德国的第一个独裁者就已经知道如何把神秘主义和宣传结合起来。由于他出身门第不高,因此不受诸侯家族间争权夺利的影响,眼光不局限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他关心的是整个帝国。′p,a¨o¨p^a?o¨z*w~w_.-c/o,m+有时他甚至自己想当皇帝。他密切关注建立了世界超阶级君主政体的里切尔。耶稣会也教育他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他坚信一支强大的军队,能帮助他达到他的或者他的帝国的目标。
华伦斯泰因像
华伦斯泰因(Albrecht Wenzel Eusebius von Wallenstein,1583—1634),波希米亚军人和政治家,“三十年战争”期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的军队统率。他与皇帝的疏远及策划政治军事阴谋活动导致他被暗杀。
古斯达夫·阿道夫斯像
古斯达夫·阿道夫斯(Gustav Ⅱ Adolf,1594—1632),瑞典国王(1611—1632)。奠定现代瑞典国家基础,使之成为一个重要的欧洲强国。他生前改变了德国的历史进程。*y_d¢d,x~s^w?./c_o?m.对“三十年战争”的干预保证了德国基督教新教的幸存。今译作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
他和地地道道的独裁者一样,嘲笑那些拘泥于传统偏见的军人,他宁愿利用时代的弱点,而不是健全时代的社会。他变幻莫测的犬儒主义,加深了他用战争养活战争的思想,而当疑心重重的皇帝问他,波希米亚能否养活2万人时,他确切地回答说:“不是2万人,而是5万人。”他在德国北部取得了一些胜利后,力争皇帝加封他为梅克伦堡公爵,并把战争一直推到波罗的海。嫡系的诸侯对这个自命不凡的暴发户成为德国公爵,非常不满,他们威胁皇帝如不罢黜华伦斯泰因,他们就要倒向法国。皇帝是靠这位令人难以捉摸的暴发户将军的借款支付军饷的,他像一般债户一样,设法找些借口,摆脱了这位不受欢迎的债主。就在这时,瑞典国王引兵踏上了德国的国土。
古斯达夫·阿道夫斯(1594—1632)与阿尔明宁斯、巴巴洛萨以及兴登堡一样,成为得到德国人民相信的杜撰的历史传奇人物。他们都是蓝眼黄须,身体魁梧的想象中的英雄。古斯达夫·阿道夫斯闯入了德国的漩涡,人们把他比作“午夜狮子”,说他杀敌如麻,只见他冲进敌人重围,左右敌人纷纷倒下,而自己却兵不血刃。只有一点,就是他的矛头究竟是指向谁,老百姓并不了解。这位年轻的诸侯,一位救星突然在波美拉尼亚登陆,与他的当代人罗汉格林或威尔逊的登陆,产生了同样的效果。但是当他长驱直入德国时,惊慌失措的却是新教的亲王。
眼看沿海海岸线受到威胁,除了进行干涉以外,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但是由于瑞典此时在三个宗派的亲王中都有敌人,因此对瑞典来说,这位带着新教刀剑的圣使显然是它的伟大保卫者,好比是红衣主教里齐林,或是教皇,或是苏丹王。瑞典国王的目的只是为了保卫自己国家的安全,他一点儿也不希望宗教改革运动获得胜利。自从华伦斯泰因作为重要的对手出现在德国政治舞台上以来,国王立即解除他的职务,而他则勉强地退休了。华伦斯泰因的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