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年战争”(1756—1763)中,腓特烈和玛丽亚双方各有胜负。0~0,晓+税·蛧. -追!蕞\歆~璋~洁,至于腓特烈本人在战争上的表现,后人常有争论,贬褒不一,没有定论。大军事家拿破仑虽然对腓特烈有很大的保留,但十分赞赏他。当他在罗斯巴赫和伦舍尔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后,1759年却在库奈尔道尔夫遭到惨败。他在给一位朋友一封用蹩脚法文写的信中说:“两匹马在我身下被打死了,而我却还活着,这是我的不幸。我的一支4.8万人军队只剩下3000人。实话告诉你吧,我认为一切都完蛋了,再也不能收复我父亲的土地,再见吧!永别了!”
这封字迹潦草的信件是研究腓特烈生平最好的文件。满纸感情充沛,吐露真言,年轻的处于热恋之中的拿破仑的情书也充满着这种口气。通过这封信,我们再一次看到即使一个军人也只有在热情迸发时才能得到升华。
伏尔泰与腓特烈大帝
图为伏尔泰与腓特烈大帝讨论问题时的情景。1750—1754年,执启蒙运动之牛耳的伏尔泰给腓特烈大帝做宫廷教师,但最终两人还是由于志不同道不合而分道扬镳了。·优,品,小`说?徃· +哽·新_醉/全¨
柏林曾一度落入奥地利手中。但腓特烈用奇袭又把它夺了回来。不过此时他的情绪越来越坏,现在只有出现奇迹才可以挽救他。奇迹终于发生了。这就是女沙皇突然病逝,她的接班人是一个崇拜腓特烈的德国亲王,他立即签订和约,并下令军队掉转枪口转而支持腓特烈。此时法国已疲惫不堪,对萨克森垂涎已久的腓特烈,最后不得不高兴地同意取回其实早在13年前就割让给他的西里西亚。
在这七年内,腓特烈无得也无失,由他继承的强大的普鲁士仍然完整无损,奥地利依然屹立,美好如初,但是,在这场战争中,有100万人丧生,由于那时欧洲人口不多,普鲁士只有400万人,这死去的100万人相当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去1000万人,何况在这场七年战争中,武器远没有现在这么大的杀伤力。这场战争没有任何目的,没有内在的推动力,只不过是一个青年人为爱慕虚荣所致罢了。
德意志亲王——三百个“太阳王”——奴性
150年来,德国人民为之付出巨大血汗代价的两次战争,其结局是很不相同的。~卡_卡^暁?说`惘+ `已_发¨布¢最+薪¢漳-劫^德意志在“三十年战争”中蒙受重大损失,国土沦丧,人烟荒芜,德国像个皮球那样被外国势力玩来踢去;而“七年战争”对三个参战国家都没有带来多少损伤,德国没有丧失领土,对普鲁士的强大,与其说使人害怕,不如说更使人蔑视;而对于不足百年历史的普鲁士军队,则经受住了三个国家的联合力量。
本世纪两次战争期间,君主独裁政体在欧洲发展到了最高峰。路易十四在位72年,可以说是欧洲历史上在位最长的,或至少可以说是在位最长之一的君主,使他足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在他的前后,恐怕只有查理五世和拿破仑可以与之比拟。但是路易却是唯一能刺激他的同代人去摘取“太阳王”桂冠的君主。他使他们想入非非。因为他一个人手中掌握着整个时代的文化,使它迅速地向前发展,尽管有时也遭到某些挫折。他善于驾驭各个阶级,鼓励平民反对贵族,在平民的帮助下,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都落入他个人之手,由他个人统治。他使每个法国人都感到自由,阶级之间平等,只受国王领导;因而他也成了一个开明君主,一个现代化的封建地主。与此同时,奥地利的统治者继续沿着家族制的道路进行统治,普鲁士继续执行军国路线。法国虽然也实行专制主义,但法国的市民充满信心,而这一点,德国的市民却从来没有享受到过。100年以后,法国人民终于起来要求实行真正的政治民主,爆发了法国大革命。
路易十四参观皇家科学院
图为路易十四于1667年参观皇家科学院的场景。路易十四重视文化艺术,但他却把一些具有进取精神的人和一些胡格诺派的人驱往普鲁士和美国,使这些精英分子在境外生根发芽,乃至长成参天大树。
在“朕即国家”的口号下,“太阳王”努力使各个阶级在国家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