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榜的报告引起了中央的重视,经讨论,支持侯德榜把大连的试验搞 下去。.秒^彰!結+晓?税.旺, _勉\沸_越_毒/侯德榜对试验重新进行布置,并选派人才充实试验研究力量,使试验 工作得到迅速发展。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各种试验。为了使“侯氏制碱法” 早日投产,1957年化工部设计院派人负责进行大型“侯氏制碱法”生产车间 的设计工作,并组成工程技术队伍,立即开始工作。
工程正迅速进展的时候,我国遇到了特大自然灾害、外援突然撤消和由 于“大跃进”而引起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国家经济出现了暂时困难,不少 基建工程被迫下马。这时,化工部领导告诉侯德榜,国家再困难也要支持把
“侯氏制碱法”大车间搞上去,希望他安心干。年逾花甲的侯德榜听后,心 情久久不能平静。
1958年底,化工部领导考虑到侯德榜常年操劳,疾病缠身,安排他到青 岛休养。可他为了把一生制碱的心得留给后世,利用这个机会撰写了巨著《制 碱工学》,于国庆10周年前夕在北京出版。,求\书\帮? ^冕/废_岳~黩¢这时,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 党,他把将近2万元的稿酬全部交了党费。
1961年4月,一座年产8万吨的“侯氏制碱法”生产车间投入试生产。 在3年试生产期间,侯德榜先后十几次赴大连现场指导工作。每次去大连总 是先用极少的时间听取工作汇报,随后就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再召集有 关人员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定出近期工作的目标,下次去就按这些要 求检查工作进度与效果,一丝不苟。
通过3年的试生产,“侯氏制碱法”大生产车间已达到设备运转正常, 生产操作稳定的要求,两种产品均达到日产240吨的水平。1964年2月,国 家科委主持鉴定,认为“侯氏制碱法”工艺合理,原料利用充分,节省能耗, 可推广使用。这项发明从产生到鉴定,历时21年,虽然慢了些,73岁的侯 德榜总算在新中国的土地上看到了自己亲手培育出来的果实。
七、鞠躬尽瘁
1956年,侯德榜出任化工部副部长。,k,a-n_s\h!u.c·m?s\.*c·o*m`身任领导职务后,他仍不忘科学研 究,每年大半时间四处奔波,做现场调查。在掌握科学知识方面,他追踪化 工科学的前沿。年逾古稀时,他还在像学生似的广寻新知。化工界许多高级 工程技术人员是他的学生,他们做学术报告时,侯老常是讲坛下的一位热心 听众。他不顾年高体弱,顽强地跋涉在原子能、自动化、控制论和空气动力 学等广阔领域中,还撰写过一本原子能的科普读物。他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 是很明确的,就是为了用现代化的知识武装国内的化学工业。
为了科学事业,他贡献着自己的一切,可是他所从事的事业的进展并不 都是顺心的。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中华大地上席卷而来。侯德 榜置身在这场“革命”中,感到茫然失措。随着“革命”的深入,侯德榜的 专用汽车被“革”掉,办公室被占用,他的工作权利也被剥夺了。为此他苦 闷、伤心,他对人说:“最痛心的是失去工作的权利。”但当他冷静下来的 时候,还是伏在书桌上看呀,写呀,算呀,似乎一切烦恼都烟消云散了。
侯德榜带着疑惑的目光审视着自己身边发生的一切,回顾了自己为国家 为民族拼死苦斗的一生。1957年他当选为全国科协副主席时讲的话“以有生 余年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还牢记在心上,他正要倾注自己的全部热 情和知识向世界科学技术高峰挺进,但却遭到了意外的浩劫,对此他不能理 解。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在周总理的干预下,侯德榜的处境才得到 些许改善。他在没有工作可做的极大苦闷中,与胡先庚同志一同编写科普读 物《酸和碱》。直到他去世前不久,还关心这本书的出版情况。
1973年11月,侯德榜已重病缠身,自知恐不久于人世。他用病得颤抖 的手给周总理写信:“……德榜年迈,体弱多病,恐亦不久于人世。一生蒙 党和国家栽培,至今无以为报,拟于百岁之后,将家中所存国内较少有的参 考书籍贡献给国家。请总理指定届时移存北京图书馆或中国科学院图书 馆……”这是侯德榜给我们留下的最后一块攀登科技高峰的基石,一块烛照 千古的伟大爱国者的丰碑。
1973年严冬,侯德榜接到一本关于磷肥生产的书稿,这是江西磷肥厂一 位素不相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