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中国历代大儒 > 第326章完结

第326章完结

(《经考》、《尚书义考》)及哲学(《法象论》、《原善》、《绪言》、《孟子

私淑录》、《孟子字义疏证》)。~优¨品,暁\税′王· \勉~肺^悦¨犊,从他治学的深度和广度来说,不愧为乾、嘉学者

之第一人。

下篇:批判程朱理学 复归儒学原旨

如果仅仅把戴震看成是一位埋头考据的朴学家,这是对他的最大误解。事实上

尽管戴震在经学、小学、数学、天文学等领域内达到了很少有人能够达到的深度,

但他的最主要的贡献却是哲学上的建树,这也是他区别于其他乾嘉学者的主要方面。

宋明理学发展到末流,往往空谈心性,束书不观。程朱主张“性即理”,陆王

高谈“心即理”,两派的后学者不再去“自家体贴”,各诵先师之言,互相驳难,

往往难以论定轨是孰非,逐渐形成了一种“宁道孔孟误,讳说程朱非”的社会风气,

儒家原旨晦而不彰。自明代中叶以后,一些学者逐渐认识到要解决儒学内部的纷争,

必须“取证于经书”,考据之风慢慢形成。!咸¨鱼+墈!书? +首~发^经过明清嬗代之巨变,一些学者认识到

空谈足以亡国,因此在考据的基础上,又注意“经世致用”,力图使儒学成为对国

家、对百姓有用的学问。他们在自己的学术主张中,或纠程、朱之偏、或矫陆、王

之失,对宋明以来的理学思想提出了不同程度的批评,希望恢复孔孟儒学的本来面

目。戴震的学术思想就是这一时代思潮下的产物。

1.故训名物:明道之具

自宋儒将“道问学”与“尊德性”判为两途,后世儒者专重于“尊德性”,不

重视“闻见之知”,舍训诂、名物而空谈义理。宋代学者黄震曾说,本朝经学“摆

落训诂,直寻义理”。明代心学独盛,好讲现成“良知”,不需要“工夫”就可以

直透“本体”,只要静坐就可以“致良知”。+五¢4¢看¨书, *冕~废!跃_渎?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针对明代学

风之流弊,提出“经学即理学”,主张“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注],

戴震继承了自顾炎武以来的学术传统,加以发展,提出“由故训以明义理”、“执

义理而后能考核”的学术思想,把“义理”建立在扎扎实实的考据基础上。

戴震认为,孔孟之道就在《六经》之中。他在《沈学士文集序》中说:

以今之去古既远,圣人之道在《六经》也。当其时,不过据夫共闻习知,以阐

幽而表微。然其名义制度,自千百世下,遥溯之至于英之能通。

“圣人之道”在圣人之世虽为人所“共闻习知”,但传之既久,千百年以后,

其“名义制度”往往“莫之能通”。因此,他认为“是以凡学始乎离词,中乎辨言,

终乎闻道”。他解释说:

离词,则舍小学故训无所借。辨言,则合其立言之体无从而相接以心。

离词、辨言是“闻道”的必由之路。因此,戴震特别推崇“六经尊眼、郑”的

惠栋。在《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一文中,他痛心地指出,“《六经》微言,后人

以歧趋而失之”。他批评有人区分汉来,将故训与义理截然判为两途的议论,指出:

言者辄曰:有汉儒经学,有宋儒经学,一主于故训,一主于于义。此试震之大

不解也者。夫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