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衍》等著作的撰写,前后共8种,凡130万言,真可谓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然而,在狂飚数起的中国当代社会中,和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一样,熊十力
亦不可能完全置身世外,埋头书斋。\小_说+C?M,S, ?耕?芯\醉~全¨他的著作被当作“反动复古主义”而遭到批评,
先前的老友和学生也多数被打倒、批判,其余的也发发自危。在左倾之风愈刮愈紧
的日子里,熊十力愈来愈感到孤独和迷茫。他明显地衰老了,目光不再如以前那般
炯炯有神,谈吐不再像以前那般潇洒自如,情绪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热烈激昂了,他
常独自一人端坐桌边,面前放上一叠白纸,手中握枝秃笔,神情专注,似有万千心
事诉诸笔端,却又无从下笔,良久呆坐。唯与古圣先贤如孔子、王阳明、王船山等
心仪神交,稍可慰藉。他对“左”的一套极为反感,却又无可奈何。在万般悲苦中,
他曾作一联寄友人:“衰年心事如雪窖,姜斋千载是同参。!晓?税/宅~ *追-醉_新+漳¢结^”足可表达其晚年心境
之凄谅!
左倾之风愈演愈烈,批斗运动亦步步升级,随之而来的就是那场旷古绝后的人
间浩劫。1966年夏,当熊十力在《人民日报》上看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一文时,
伤感至极,他痛彻地感到:不但他的书无法再写下去,更悲惨的是,连同他所承继
的国学亦将濒于绝灭,国家民族将陷入苦难的深渊。家被抄了,人被批斗,人妖颠
倒,是非不分,天昏地暗,万物萧杀。处此艰厄之境,他的精神再也无法承受而渐
至错乱。他不断地给中央领导人写信,硬让家人寄出去,还经常写很多小纸条,甚
至在裤子上,袜子上都写着对“文革”的抗议。他常常穿着一件褪了色的友布长衫,
扣子全无,腰间胡乱地扎一根麻绳,独自一人到街上去或公园里,跌跌撞撞,双泪
长流,口中念念有词“中国文化亡了!”“中国文化亡了!”然而,街市熙攘,人
皆自危,没有人来理会他,也没有人对他口中所念有丝毫的惊异。-白!马?书!院` *追/蕞-薪′彰?节+于是,这位旷世
奇哲和千千万万的文化人一样,被残酷地淹没在一个残忍地践踏文化的所谓“文化
大革命”的浊流之中。
1968年5月23日,熊十力因患肺炎而心力衰竭,在上海虹口医院病逝,享年84岁。
二、自唯识历有空 悟大易返儒本
熊十力在其晚年所著《作用论》一书中,曾对自己一生的思想历程作过这样的
概括:“余平生所学,本从大乘入手。清季,义和团事变后,中国文化崩溃之先兆
已至,余深有感。少时参加革命,自度非事功才,遂欲专研中国哲学思想。汉学、
宋学两途,余皆不契。求之‘六经’,则当时不能辨窜乱,屏传注,竟妄低‘六经’
为拥护帝制之书。余乃趋向佛法一路,直从大乘有宗唯识论入手,未几舍有宗,深
研空宗,投契甚深。久之,又不敢以观空之学为归宿,后乃近求诸己,忽悟于《大
易》。”这段话大致勾勒出了熊氏自己一生思想的演进轨迹。
如果以20年代初初创“新唯识论”至60年代初出版《乾坤衍》为标志,熊十力
的哲学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改造佛学时期。约1923年至1937年,其思想
特征是:在对佛家唯识论进行批判的过程中,试图通过改造唯识学来建构自己的佛
教哲学体系。二是会通儒佛期,约1938年至1944年,其理论特征是:出入于佛儒之
间,强调“儒佛同证”,主张“会通儒佛”,致力于通过融会儒佛来建构新学。三
是归宗儒学时期,以1945年至去世前,其思想特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