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生在汉地,长在汉地,身体里却流淌着匈奴人的血。!精*武¨晓\说¨罔_ ~更^芯·罪.哙?终有一天,我要重振匈奴声威!多年来,刘渊从没忘记过自己的誓言。
再说司马颖虽然在荡阴打了大胜仗,又挟持着皇帝,但他处境着实不妙。眼下,他陷入四面楚歌的窘境。在冀州西边,是身兼并州刺史与并州都督,独揽并州军政大权的司马腾,司马腾正是司马颖政敌司马越的胞弟。在冀州北边,则是幽州都督王浚(王昶侄孙,“文籍先生”王沈的儿子,太原王氏成员),早在司马伦篡位时代,王浚暗中支持司马伦,由此跟勤王联军北线统帅司马颖结下了梁子。
这个时候,司马腾和王浚已经公然举起讨伐司马颖的旗帜了。
刘渊抓住机遇,对司马颖言道:“司马腾和王浚有十余万大军,恐非邺城所能抵挡。”
司马颖说:“我想护送皇帝回洛阳,暂且避其锋芒,然后再昭示天下,讨伐叛逆。”
刘渊又说:“殿下此言不妥。您是武皇帝(司马炎)之子,于皇室有殊勋,威望遍布四海,天下人谁不愿为您赴汤蹈火?王浚和司马腾的声望根本没法跟您比。.q!i`s`h′e\n/x·s..!c,o_m·如果您放弃大好优势离开邺城,就等于向敌人示弱,即便到达洛阳,权威也荡然无存,到时候怕是没人再听您的了……”
司马颖不住点头。刘渊的话看似有道理,但实则是把司马颖引入了一个陷阱。接下来,刘渊说出了他这番引言的重点。
“下臣想去说服五部匈奴协助殿下。幽州和并州的兵力不及五部匈奴,您安心镇守邺城,臣不日将率五部匈奴为您斩杀司马腾和王浚!”
司马颖动心了。
“好!我任命你为北单于!即刻出城,去召集五部匈奴的人马来帮我!”
刘渊终于出了邺城。什么北单于……匈奴人的尊号,不是由汉人来封的!刘渊怀着满腔热血奔赴并州左国城(今山西省方山县)。随后,他被族人推举为大单于,短短二十天内便纠合了五万匈奴军。~小^税′C·M/S′ ,勉·废!粤_毒\
没多久,幽州都督王浚和并州都督司马腾果然发兵讨伐司马颖。刘渊象征性地派出五千匈奴军声援司马颖。这支匈奴军队只是远远地看热闹,坐观司马颖被王浚和司马腾打得节节败退,便退回左国城,不再管司马颖了。
王浚向邺城步步逼近,卢志劝司马颖逃跑。
“邺城尚有一万五千士卒,带着这些兵去洛阳,还能重整旗鼓。”
但司马颖的母亲程太妃不想走。司马颖也犹犹豫豫。卢志只好再去劝程太妃。好不容易把程太妃劝动了,一万五千士卒早逃得踪影全无了。卢志最后勉强凑了几十名骑兵,带着皇帝司马衷、成都王司马颖以及众多朝臣逃向洛阳。王浚攻破邺城后,纵容部下鲜卑士卒奸淫掳掠,屠杀了八千平民后返回幽州。
刘渊闻听司马颖撤离邺城,虚情假意地说道:“不听我良言,自投死路,真是个庸才!但我与他有约在先,不能不救他。”
刘渊的叔祖刘宣言道:“晋人像对待奴隶一样对待我们,今天他们骨肉相残,是上天为复兴匈奴抛弃他们。鲜卑人和我们一样都属于少数民族,我们该去帮他们推倒晋朝,怎么能阻挡他们帮助仇敌呢?”
无论是刘渊还是刘宣,都深受汉族文化熏陶,刘宣更是经学名家,他们从汉族文化中吸纳了令人咂舌的厚黑学。二人合力演了一出戏,一方面凸显刘渊重道义,另一方面则激起匈奴人反抗晋朝的意愿。
听了刘宣一席话,刘渊佯装醒悟:“说得对!我们有十余万兵力,要想踏平晋朝易如反掌。大业若成,我可以做汉高祖,即便最差的情况也可做个曹操!遥想汉朝统治天下四百余年,恩泽深入人心,所以,刘备仅凭巴蜀之地就敢跟曹操争锋。我本是汉朝刘氏的外甥,我们的祖先又跟汉高祖誓同兄弟,常言说,兄终弟及,我提议国号称‘汉’,尊奉后主刘禅,以让天下归心。”
公元304年底,刘渊自称汉王,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立宗庙,供奉汉朝三祖(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