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张蔷与朝臣们一样,满心欢喜地以为,尽管这场雨姗姗来迟,但红薯与土豆尚可播种,玉米即便减产,也好过颗粒无收。¨第,一/看-书\网_ +最`新`章.节^更′新′快_
户部左侍郎范景文,一首负责新作物的推广工作。今年春夏,雨水稀缺,他为此愁白了头,接连上奏,恳请太后或小皇帝前往天坛祈雨。
在他的极力请求下,小皇帝平安在礼部的安排下,两次亲临天坛祭天祈雨。
端午节次日,京畿地区终于迎来了甘霖。据说,范景文当即冒雨出城,实地查看百姓耕种情况。
然而,谁料这雨一旦下起,便绵延不绝。
黄淮平原的冬小麦,自五月起,由南向北逐渐进入收获季节。但连绵的阴雨,严重影响了小麦的收割。不仅收割回来的小麦难以晾干,麦穗上的颗粒甚至开始发芽,只能作为牲畜的饲料……
原本对降雨的喜悦,瞬间转变为对涝灾的深深忧虑。
张蔷的脸色,日渐阴沉,仿佛比窗外的天空还要黯淡。小冰河时期的天灾,难道真要拖垮大明?
民以食为天,若无粮食,一切皆是空谈……若是在前世,尚可从海外进口粮食。但在这个时代,最大的福船不过五千料,载重仅两百吨。
民间的商人,绝不会冒着生命危险从海外运粮回来,而大明朝廷也无力组织如此庞大的远洋运力。
即便有运力,南洋各国是否有粮食出口也是问题。¨3¢8+k+a·n+s\h·u′.*n!e\t-因为当地的土著根本不会种植庄稼,在南诸岛上耕种的,皆是来自福建、广东沿海下南洋的汉人。
还有西方殖民者开设的种植园,但他们种植的是经济价值更高的玉米、甘薯和土豆,运回西方作为种子……
后世有个墨菲定律,意指越担心的事情越容易发生。用华夏老祖宗的话来说,便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正当张蔷为今年的粮食减产而绞尽脑汁时,通政司送来了八百里加急。
丑时刚过,张蔷便从梦中被唤醒,连忙披衣坐起。能在半夜叫醒她的,唯有外敌入侵或重大天灾。
在外间值夜的大宫女阿清,连忙进来伺候她梳洗。张蔷摆手制止了她:“先把奏报拿进来。”
阿清出去,取来一份奏折。张蔷打开一看,不禁大惊失色!
卧了个大草,黄河这条大动脉,竟然爆血管了……
黄河在孟津渡河段发生决口,南岸二十多个县域受灾,上千万亩耕地被淹没。无数城镇、村庄被洪水吞噬,截至急递发出之日,己统计死亡人数九万一千余人……
上百万人流离失所,豫东广大地区,成了一片满目疮痍的黄泛区……
豫东产粮区,彻底瘫痪。
“几点了?”她问道。
阿清跑到次间,看了看西洋钟,回来答道:“回太后,凌晨三点一刻。¢x¢n*s-p¢7^4¢8,.~c¢o·m/”
张蔷叹了口气,道:“时辰还早,去给本宫沏一壶浓茶来。”
今晚注定无眠,等阿清送来茶水,张蔷一边自己穿衣,一边吩咐道:“去侧殿,将烛火点上,再将河南省的舆图找出来,放在御案上……”
阿清和阿月,平日里只负责她的衣食起居,很少进入她处理政事的侧殿。听到张蔷的吩咐,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张蔷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又喊住了正要往门口去的阿清:“算了,你去把怀恩叫起来吧。”
阿宝在另一辅炕上,陪着平安睡觉,阿清一敲门,它便醒了,立即机警地竖起耳朵,两只眼睛在烛火下闪烁着蓝幽幽的光芒。
见张蔷穿好衣服,洗完冷水脸,它才小声地叫了一声:“喵……出啥事了?”
张蔷这才想起来,阿宝曾提及城隍庙的黄仙儿发出过水灾的警告。她拿起奏折,一边往外走,一边嘀咕道:“黄河决口,淹了二十多个县……”
阿宝的蓝眼睛猛地瞪圆:“喵……黄仙儿说的,竟然是真的?”
“什么真不真?”张蔷嘴硬道,“小冰河时期,不是旱灾就是水灾,总得蒙对几次吧?”
怕惊醒平安,阿宝轻轻地走过来,要跟张蔷去侧殿,张蔷摸了摸它的头:“我去看看地图,准备今日的救灾会议,你回去陪着平安。”
阿宝听了,默默地走回自己的猫窝,睡觉去了。
张蔷来到侧殿,怀恩己经点上了蜡烛,并在御案上摊开了河南省的舆图。
张蔷对着舆图,找到了孟津的位置,将奏折上所列的府县,在黄河两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