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道:医经上说脉象有像三菽、六菽重量触感的,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回答说:诊脉时,用手指按压,感觉像三菽重量的,对应的是肺气;像六菽重量的,对应的是心气;像九菽重量的,对应的是脾气;像十二菽重量的,对应的是肝气;按压到骨头时所感受到的脉象,对应的是肾气。^j+y*b/d+s+j\.!c-o′m-假如有人腹泻,寸口、关上、尺中三部都摸不到脉象,然而尺中偶尔能稍微见到一次脉象,一呼一吸间能摸到两次跳动的,这就是肾气。如果见到的是损脉,那就极其难治了。
【注释】这是承接上一条,详细说明皮、脉、肉、筋、骨各有其主,以此来候察五脏的病症。“菽”就是豆子,这里是大概地说脉象轻重的程度,并非真有豆子的形状。《难经》说:像三菽的重量,与皮毛部位感觉相符的,是肺部对应的脉象;像六菽的重量,与血脉部位感觉相符的,是心部对应的脉象;像九菽的重量,与肌肉部位感觉相符的,是脾部对应的脉象;像十二菽的重量,与筋部位感觉相符的,是肝部对应的脉象;按压到骨头,抬起手指时脉来快速的,是肾部对应的脉象。各自根据所主的部位,来候察脏气。至于寸口、关上、尺中,也各有其主的部位,以候察脏气。左寸对应心,右寸对应肺,左关对应肝,右关对应脾,尺中对应肾,现在特意举肾脏部位的例子,来概括其他脏腑。假如腹泻严重,人体元气在体内突然丧失,寸口、关上、尺中三部完全摸不到脉象,按照常理应当是死症。如果没有死,必然是尺中偶尔能稍微见到脉象。“再举头”的意思是,一呼间脉跳能感觉到两次,一吸间脉跳也能感觉到两次,合起来一呼一吸共跳动四次。如果尺中偶尔能稍微见到的脉象是一呼一吸跳动四次,那么说明肾间生气的根源还没有断绝,即便腹泻没有停止,治疗起来还比较容易。如果一息只跳动两次,这就叫做损脉,说明气已经衰弱,没有胃气,所以很难治疗。
【集注】程知说:《难经》中三菽、六菽的说法,大概是说下指轻重有不同程度,以此来候察五脏之气。又说:腹泻时,寸口、关上、尺中三部都摸不到脉象,这是胃的阳气已经断绝了。《难经》把损脉看作是阳气下脱的脉象,所以说损脉极其难治。
寸口脉象,浮脉表示病在表,沉脉表示病在里,数脉表示病在腑,迟脉表示病在脏。假如脉象是迟脉,这就表示病在脏。?完¨夲!鰰¨占/ !追/最¨辛`蟑/踕.
【注释】这里的寸口,是泛指寸、关、尺三部。这是以浮、沉、迟、数的脉象,来候察人体表、里、脏、腑病症的诊法。浮脉,是在皮肤表层取到的脉象,浮脉主表证,所以说“浮为在表”。沉脉,是在筋骨深层取到的脉象,沉脉主里证,所以说“沉为在里”。数脉,是一息跳动六次的脉象,数脉主阳,腑属于阳,所以说“数为在腑”。迟脉,是一息跳动三次的脉象,迟脉主阴,脏属于阴,所以说“迟为在脏”。假如诊察到某人脉象是迟脉,这就表示病在脏,这里举迟脉为例来类推其他脉象。
【集注】程知说:身体躯壳之外,营卫之气所在的部位为表,躯壳之内,脏腑所在的部位为里,所以用浮沉脉象来区分。各种阳证虽然都属于腑,各种阴证虽然都属于脏,但应当用迟数脉象来区分。然而伤寒病中的传变,也有脉象数但病入脏,脉象迟但病入腑的情况,熟读经文自然就会明白。
张璐说:这里用浮、沉、迟、数来确定表、里、脏、腑,而重点在于“迟为在脏”这句话,所以再次强调以明确其义。假如脉象呈现浮迟,即便有表证,也只能用小建中汤来调和,终究不是麻黄汤、青龙汤所适宜的,因为脏气本来就虚弱。
阳脉浮大且濡软,阴脉浮大且濡软,阴脉与阳脉表现相同的,这种脉象叫做缓脉。
【注释】这是通过阴阳脉象表现相同,来阐明平人和缓的脉象。阳脉浮大且濡软,阴脉浮大且濡软,指的是在浮取、中取、沉取时阴阳脉象表现一致。称作缓脉,指的是和缓的脉象。然而缓脉有两层含义,一是和缓之缓,脉象有力且濡软柔和,不大不小,从脉象的形态上呈现缓和,以此检验阴阳二气的和谐。二是至数之缓,脉来一息跳动四次,从容不迫,不徐不疾,从脉象跳动的至数上呈现缓和,以此检验胃气的和谐。
【集注】方有执说:缓脉有两种含义,这里是从脉象相兼的角度而言,大概是说气血平和。
程知说:缓脉有和缓的意思,也有宽缓的意思,与浮大脉象类似,与迟脉不同。,8!6′k?a·n^s?h?u·.¨n-e*t+所以经典说的是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