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邪致病,脉象沉小,属于少阴水病。′看_书~君^ `更.辛,罪+全.脉象浮的是风邪所致,没有水邪而虚胀的是风水病,通过发汗病就会痊愈。脉象沉的,适宜用麻黄附子汤,脉象浮的,适宜用杏子汤。
【按语】“为气水”的“气”字,应当是“风”字,如果是“气”字,就没有发汗的道理,而且通篇并没有气水这种病症。
【注释】水邪致病,脉象沉小,属于少阴水病,现在脉象不沉小而是浮,浮主风邪,不是少阴水病。如果没有水邪而虚胀,这是风水病,风水病通过发汗病就会痊愈。风水病脉象沉的,适宜用麻黄附子汤发汗,脉象浮的,适宜用杏子汤发汗。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以上三味药,用七升水,先煮麻黄,去掉上面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二升半药液,温服八合,一日服三次。
【集解】沈明宗说:麻黄附子汤,现在的人都不再提及,我特意提出并阐明它。麻黄、附子能通阳开窍,是治疗水病的奇妙方剂,现在的人只用肾气汤、丸之类在体内壅补,导致阳气不能宣通,越补邪气越壅滞,邪气没有出路,水肿日益加重,因咳血而死的人,不知有多少。
杏子汤方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二两,炙)
用七升水,先煮麻黄,减少二升,去掉上面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三升药液,去掉药渣,温服一升,出汗后就停止服药。!兰·兰¨文^穴¢ .已¢发.布?醉~薪+璋¢劫\
有人问:黄汗这种病症,身体肿胀,发热,出汗而且口渴,症状类似风水病,汗液沾湿衣服,颜色正黄如同黄柏汁,脉象沉,是怎么得的这种病呢?老师回答说:因为出汗后进入水中洗浴,水从汗孔侵入人体而得病,适宜用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治疗。
【注释】这是承接上文黄汗病,进一步详细说明症状,以明确治疗方法。黄汗病属于湿邪致病,所以身体肿胀;属于风邪致病,所以发热、出汗而且口渴。症状类似风水病,是说面目出现浮肿。汗液沾湿衣服,颜色正黄如同黄柏汁,是说汗出粘黄。脉象沉,说明是因水邪而得病。探究得病的原因,是出汗后进入冷水中洗浴,寒凉之气侵入体内,遏止郁积汗液在肌肤腠理之间,从土气蒸化而出,所以汗色发黄。适宜用黄芪、桂枝解散肌表之邪,以固护卫气;用白芍、苦酒收敛汗液,以摄纳营气,营卫调和,病就会痊愈。
【集注】程林说:出汗时毛孔张开,进入水中洗浴,寒凉的水寒之气就会潜藏留在腠理皮肤之中,从而导致身体肿胀、发热。汗出沾衣如黄柏汁,会使津液内竭,所以出汗而且口渴。身体肿胀虽然类似风水病,但风水病脉象不沉,汗不发黄,口不渴,这是它们的差异之处。
李升玺说:按出汗后洗浴于水,只是偶然列举的一个病因。?墈+书·屋/ `哽-薪?蕞¢筷?大概黄汗病是由于脾胃湿邪久蕴生热,积热形成黄色,湿热交蒸而汗出。
魏荔彤说:黄汗病,是汗出颜色发黄但身体不发黄,与发黄的病症不同。
尤怡说:黄汗病与风水病相似。但风水病脉象浮,而黄汗病脉象沉;风水病怕风,而黄汗病不怕风,这是二者的区别。其汗沾湿衣服,颜色正黄如同黄柏汁,则是黄汗病独有的症状。风水病是风气在外与水气结合,黄汗病是水气在外与热气结合,热被水遏止,相互郁积交蒸,汗液就发黄。用黄芪、桂枝、芍药三味药,行阳气以滋养阴气,使营气调和而卫气周流,大概是想让营卫之气畅行,从而使邪气全部散发。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以上三味药,用一升苦酒与七升水混合,煮取三升药液,温服一升,服药后会有心烦的症状,服到六七天症状就会缓解。如果心烦不停止,是因为苦酒的阻滞作用。
【方解】服药后心烦,是因为苦酒收敛汗液太过急切,汗出于心,急切止汗,汗就不能外出,所以心烦。到六七天症状缓解,是正气恢复而邪气自行消退。
【集解】魏荔彤说:古人称醋为苦酒,并非另有叫做苦酒的东西。美酒醯,就是家里制作的社醋,也就是镇江红醋。另外,质量差些的醋,就是白酒醋,各地都有,总之以社醋入药。
尤怡说:苦酒阻滞,是说药力想要运行但不能立刻运行,经过长时间药力积累才能自行发挥作用。所以说:服到六七天症状就会缓解。
黄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