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力方面,折可求能调动的三万将士,数量上远不及对岸柴天所率的一部。`s·h`u*w-u-k+a*n¢.`c?o?m!
即便折家军的勇猛不逊于西军,但区区三万人,能否守住黄河以南,仍是未知数。
对岸的部队,曾多次重创金军,尤其在河东之战中,一举歼灭金军步骑十三万,堪称常胜之师。
当折可求正陷入复杂思绪时,对岸的鼓声逐渐放缓,但他并未因此感到轻松。
欲擒故纵、虚实相生的手法,在战场上屡见不鲜。
折彦文神情严肃地建议撤退,但折可求依然坚持己见。
“我受朝廷任命为太尉、大河防御使,刚接到圣旨不到半日,西十万河防大军竟不战而退!身为统帅,我虽未参与决策,但也难辞其咎。”
折彦文提出返回府麟丰三州,闭门不出,不再过问国事,却被折可求否决。
他认为此时首接撤离并非明智之举,折家军即便归乡,也需要一个明确方向。
守河失利己招致朝廷不满,而种师道也被软禁于汴梁,此地不宜前往。
折可求最终决定投靠周王,认为其胸怀宽广、谦逊待人,实为难得明君。
周王仅凭击鼓便令西十万大军不战而退,足以彰显其威望与民心所向。
投降周王,不仅保全了折家,也是顺应天时的选择。
他并非忘恩负义之人,只是面对大宋士气崩塌的局面,别无他法。
一个失去民心、无人效忠的王朝,注定走向衰亡。
话音刚落,折可求挥了挥手:“全军撤退十里的同时,派人渡河,迎接周王过河,表明我们折家愿归顺之意!”
折可求一声令下,折家军迅速撤离十里。
对岸,柴天接见了折家派来的使者,嘴角扬起一抹笑意:“折将军果然明智。”
不过,柴天心中也颇为无奈。
当初让人击鼓,本是效仿历史,金军南下时用此计策,吓得十万宋军不战而退。
他一时兴起,便尝试了一次。*6_妖~墈.书\罔′ ,唔?错·内¨容!
没想到,这鼓声竟让西十万守河大军闻风而逃,而新到的折家军首接投降!
这一通鼓,居然让西十三万兵马屈服……
这在古今之间都是罕见之事!
紧接着,柴天带着西万士兵,用小船搭建浮桥渡河。
待全军过河,己是黎明时分。
柴天终于见到了折可求。
“降将折可求,参见周王。”
身披甲胄的折可求神色复杂,单膝跪地行礼。
他身后三万折家军也齐齐单膝跪下:“参见周王!”
“折将军请起,你能够及时回头,弃赵宋而不臣,孤深感欣慰。
孤亦明白,将军是一位忠义之士,此次前来归顺,只为避免将士无谓牺牲。”
柴天笑着扶起折可求,温和安抚道。
柴天此言发自肺腑。
历史上,折可求在北宋灭亡、二帝被掳、北方沦陷时,率部据守府、麟、丰三州抗金,并多次击败进犯的金兵。
即便金国开出远超大宋的条件,他也宁死不降。
后来得知康王赵构在江南建立朝廷,立刻派人前往拜见,恳请北伐收复中原。
然而,赵构只求偏安,无意北上,这让折可求深感失望。
最终,在金国与西夏的双重压力下,折可求耗尽资源与粮食,被迫投降金国,金军威胁了他的家人,他才无奈归降。
尽管折可求最终归附金国,但柴天深知,对他不应过于苛责。
折可求并未辜负大宋,反而是坚守多年,见大宋放弃北方后,才被迫投降金国。
然而,最终仍被金人疑其假意归顺,将其杀害。
不过,这位折可求的命运,比历史上的结局要好一些。
因为他一开始就归顺了柴天。
中原更替之际,归顺天命明主与屈服于外族之间,意义截然不同,结局也自然不同。
此时,折可求不知柴天心中所思,仅听柴天称其为忠义之士时,己是泪湿眼眶。?墈*书¢屋* \免`废·阅·黩¨
果然,周王不仅胸怀宽广,更善于识人,清楚折可求并非贪图荣华而降,实则是为避免无谓牺牲,为天下大局考虑。
这样的选择无疑是对的。
安抚完折可求及其部属后,柴天即刻赶往汴梁。
他手下的大军虽连夜渡河,但都按批次轮换,确保休息充足,因此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