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对甘州回鹘而言,最明智的选择唯有两条:一是尽快集结部族,带上能携带的牲畜与财宝,迅速向西迁移至高昌回鹘和喀喇汗王国境内,与他们联合抗敌;二是立即向大周无条件投降。
不过,若选第一条路,恐怕我们的逃亡速度赶不上大周军队的推进,一旦离开甘州城、失去据点庇护,在旷野中被追击,后果依旧不堪设想。
在场的贵族们听出了国相与可汗的意图。
他们并非愚钝之人,内心与可汗并无二致,皆不愿舍弃部族与权势。
然而理智提醒他们,国相所言才是审慎之策,更为稳妥。
片刻沉寂后,甘州回鹘可汗终于下定决心,对众人说道:“既然如此,我们便做好两手准备。
一方面集结力量随时准备西迁,另一方面派遣使者与大周天子会面,探明其态度。
若只需称臣而不必交出部族与权力,自是最优解;否则,便暂弃甘州,与高昌回鹘、喀喇汗国乃至新兴的西辽帝国联手,与大周一战。”
---
这样是否符合您的要求?
半日之后,甘州东面百里外。
昔日甘州回鹘杜论部的驻地,如今成了大周军队的临时营地。
一支人马从远处缓缓而来,不是大周的斥候回营,而是甘州回鹘派出的使节队伍。
领头的使节是甘州回鹘可汗药罗葛狄银的王叔兼国相。
半日前,在可汗大殿的那场议事中,最终结果是可汗决定采取两手准备:一方面派遣使节试探大周的态度;另一方面集结甘州回鹘的力量,计划向西迁徙,与高昌回鹘和喀喇汗国联合抗敌,以应对大周西征的压力。
这一策略得到了大多数甘州回鹘贵族的支持,因此顺利通过。
然而,甘州回鹘的国相却是一个谨慎稳重之人。
他内心对这一决策并不完全认同,甚至隐隐感到担忧和不安。
他认为大周天子柴天乃千百年难得一遇的英明之主,而大周军队的实力更是天下无敌。
如果甘州回鹘此时不选择无条件归降大周,而是继续对抗,一旦被大周察觉,即便全族正在西迁途中,也难逃覆灭的命运。
即便大周铁骑没有主动追击,仅凭大周的强大实力,甘州回鹘即使穿越河西走廊前往西域寻求盟友,也未必能抵挡大周的攻势。
尽管如此,作为国相,他也无计可施。
既然可汗和众贵族己下定决心,他只能遵命行事。
也正因如此,此次他亲自担任出使大周的使节。
若换作他人,他只会更加忧虑。
“国相大人是否听过‘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大周天子柴天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甘州回鹘国相才刚踏入大帐,还未开口讲述此次来访的目的,就被这突如其来的质问打断。
他心中一紧,脸色微变。
这句话首指内心深处,让他感到莫名的压力。
身为甘州回鹘的重臣,他深知汉文化的深远影响。
从年轻时起便熟知这段历史,这句出自汉朝的豪言壮语,至今仍令无数人心生敬仰。
大周天子此刻提及,显然不是闲话,而是带着明确的态度。
柴天目光如炬,继续说道:“河西自古以来便是汉家之地,还请国相明白此点。”
忽而间,甘州回鹘的国相心中暗惊,仿佛眼前的周天子有如天神降临,威势逼人,让他恍惚以为是汉武帝再世。
"吾皇问话,尔何不答?"
国相尚自沉思之际,旁边的韩世忠己然厉声呵斥。
这一声怒喝,令他猛然惊醒,急忙伏地说道:"臣知罪,臣知罪!
昔日东汉元帝时期,匈奴伺机而动,意图扰乱西域大局。
那时有汉家豪杰陈汤,仿效班超之壮举,纵横西域,击溃匈奴,并在奏疏中写下此言:‘天下至理,混而为一。
唐尧、虞舜,今有强汉。
呼韩邪单于俯首北藩,独郅支逆乱,未除其害。
大夏西境,仍有小国不服汉廷。
郅支残暴,天谴所至,我等奉义兵讨伐,仰仗圣德,顺天应时,荡平敌寇,取郅支首级及诸王之首。
悬首蛮夷之地,以儆西方,违者虽远必诛!’"
甘州国相小心翼翼地复述这段陈汤呈给汉元帝的奏章,越说越是惶恐,额上冷汗涔涔而下,只因他己完全领会了眼前周天子的深意。
"扑通!"
甘州国相跪倒在地,声音微颤地向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