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元城的船坞里,第一艘改良型五丈帆船 “探索一号” 正静静泊在水中。¢秒=章?&节?°小@^说???网ee? 1#已*?:发=?布?@÷最_新@?·章·节+船身的桐油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三根桅杆上悬挂着崭新的三角帆,甲板上堆放着测深锤、沙漏、罗盘和一卷卷空白的羊皮纸 —— 这些都是绘制海图的必需品。
赵宸站在码头上,看着即将出发的船员们,目光郑重。为首的是经验丰富的老渔民王老五,他熟悉辽东近海的水文,身边跟着五名墨家弟子,其中两人专精算学和绘图,另外三人则负责操作船上的 “格物装置”。
“记住,安全第一。” 赵宸拍了拍王老五的肩膀,“我们要的不是冒险,是精确的海图。每天记录航线、水深、潮汐、风向,遇到岛屿要登上测绘,标注出淡水处和可停泊的港湾。”
他指着船上一个特制的 “测深仪”—— 在传统铅锤测深的基础上,增加了刻度盘和记录纸,能更精确地记录不同海域的水深变化:“这东西要用好,水深超过五丈的区域用红色标注,那是大型船只的危险区;浅于两丈的用黄色,可能有暗礁。”
王老五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大人放心,俺们记着呢!您教的‘经度纬度’标记法,俺们练了半个月,保证错不了。”
所谓的 “经纬度”,是赵宸简化后的版本:以兴元城为原点,向东每航行百里记为 “东一度”,向北每百里记为 “北一度”,通过沙漏计算航行时间(结合船速)和罗盘方向,大致确定船只位置 —— 这在没有精确计时工具的时代,已是最实用的定位法。\e^x?i·a?o`s,.-c-o!m?
“出发!” 随着赵宸一声令下,探索一号扬起三角帆,缓缓驶离船坞,顺着洋流,向东溟(辽东以东的海域,包括渤海东部、黄海北部)驶去。
站在城头目送船队远去的墨离,忍不住问道:“大人,耗费这么多人力物力去画一张海图,值得吗?”
“太值得了。” 赵宸望着海天一色的远方,“你看这陆地,山脉阻隔,河流环绕,走陆路运输粮草,十石能到五石就不错了。但海运,一艘船能载百石,只要航线安全,损耗不到一成。”
他指向更遥远的东方:“而且,东溟之外,还有更广阔的海域,可能有我们需要的硫磺、铜矿,甚至新的贸易伙伴。海图,就是打开这些宝藏的钥匙。”
探索一号的航行,远比预想中艰难。
第一日便遇到了 “鬼风”—— 毫无征兆的侧风突然袭来,船身剧烈摇晃,险些翻覆。幸好魏平在出发前按赵宸的嘱咐,给船加装了 “稳定龙骨”(船底额外加装的铅块,降低重心),加上王老五经验丰富,迅速调整帆的角度,才稳住船身。
“快!记录下来!” 墨家弟子秦砚不顾颠簸,趴在甲板上,在羊皮纸上标注,“东一度,北半度,遭遇西南向强风,风力约六级(赵宸教的风力分级法),持续两刻钟。\w¢z-s`x.s¢._c-o/m!”
他们的海图不仅要画海岸线,还要记录风向、洋流、暗礁、甚至鱼类分布 —— 这些都是未来航行的重要参考。
第三日,船队发现了一座无名小岛。王老五带着两名弟子登岛探查,发现岛上有淡水溪流和可食用的野果,秦砚立刻在海图上标注:“东三度,北一度,无名岛,有淡水,适合补给。” 他还特意画了个简易的岛屿轮廓,标注出溪流的位置和适合停泊的海湾。
最危险的一次,是遭遇暗礁区。测深锤突然从五丈骤降到一丈,王老五大喊 “落帆”,船员们手忙脚乱地降下风帆,才避免触礁。秦砚在海图上用密密麻麻的黑点标注:“此处为‘鬼牙礁’,暗礁密布,水深变化极大,禁行!”
沿途,他们还遇到了三韩的渔船。起初对方很警惕,举着鱼叉对峙,但当王老五拿出兴元城的精盐作为 “见面礼”,又用简单的手语比划着 “贸易” 时,三韩渔民露出了友好的笑容,还指给他们一处盛产海参的海域。
“记下来,” 王老五对秦砚说,“这里的海参个头大,能换不少东西。下次可以带些铁钩子来,他们肯定喜欢。”
秦砚笑着点头,在海图上画了个海参的图案。
十五日后,探索一号带着一身风尘,返航了。当船坞里传来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