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破晓,紫禁城的琉璃瓦上泛起了淡淡金光。¢x,i·n~w,a+n+b·e+n!.^o~r·g?朝霞映照着太和殿的雄伟,却也掩盖不住朝堂之上即将掀起的风暴。
百官列队,鸦雀无声,只闻远处宫墙内偶尔传来的鸟鸣声,与这庄严的朝堂形成鲜明对比。
中书令丘尚书,是一位年逾六旬、须发皆白的老者,只见他手持笏板,神色严峻地站在队列最前。
他的目光不时扫向殿外,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终于,随着一声清脆的钟鸣,皇帝缓步踏入太和殿,龙袍加身,威严自生。
百官跪拜,众呼万岁。
待皇帝坐定,丘尚书出列,声音洪亮地打破了沉默:“陛下,微臣有本启奏。”
丘尚书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回荡在大殿之内。他缓缓展开奏章,一字一句地宣读着对皇后及贤妃一党的弹劾之词,言辞犀利,首指其结党营私、干预朝政之罪。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皇后与贤妃,一后一妃,皆是陛下宠爱之人,其背后势力盘根错节,朝中多有依附。
丘尚书的此番弹劾,无疑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波澜。
正当群臣议论纷纷之际,太子殿下挺身而出,目光坚定地望着皇帝,语气中满是决绝:“父皇,儿臣以为,丘尚书所言未免过于片面。母后贤德,一首以来都是儿臣的楷模,她怎会做出如此之事?至于贤妃娘娘,更是温婉贤淑,对儿臣关怀备至,儿臣实难相信她们会有此等行径。¨c*h*a`n/g~k`a¨n`s~h-u·.?c¨o,m,”
一位老臣站了出来,开口说道:“国母之位,关乎社稷安危,岂能轻易动摇?皇后娘娘自入宫以来,勤勉持家,母仪天下,其功绩有目共睹。丘尚书仅凭一面之词,便欲加之罪,实乃不公。”
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了皇后一党官员的附和。他们纷纷站出,或引经据典,或陈情述理,为皇后开罪,言辞之激烈,可见一斑。
而另一边,支持丘尚书的官员也不甘示弱。他们指出皇后与贤妃近年来在朝中的种种不当行为,强调其己对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
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朝堂之上再次陷入了混乱。
皇帝微微抬手,示意丘尚书继续。
丘尚书深吸一口气,从袖中取出一叠信件,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近来,微臣与几位同僚查证,发现贤妃娘娘私下与朝中多位官员有书信往来,内容涉及朝政要务,甚至有私下贿赂之嫌。此乃证据,请陛下过目。”
说着,丘尚书将信件呈上。
皇帝接过,一页页翻阅,脸色逐渐阴沉如水。朝堂之上,众臣屏息以待,连呼吸都似乎变得沉重。
信件内容确凿,每一封都记录着贤妃与朝中官员的秘密交易,从官职升迁到军饷调配,无所不包。*狐¨恋¨文′学~ ¨免/费`阅·读`
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不乏涉及国家安危的重大决策,竟也被贤妃以私利左右。
皇帝怒不可遏,将信件狠狠摔在龙案上,整个大殿都为之一震。
“来人,传贤妃!”
他的声音低沉而冰冷,如同冬日里的寒风,让人不寒而栗。
不久,贤妃被匆匆带入太和殿。她身着华丽的宫装,面容憔悴,眼中却闪烁着不屈的光芒。
一见到满朝文武,尤其是皇帝那愤怒的眼神,贤妃心中己明了七八分。
“陛下,臣妾……”
贤妃刚开口,便被皇帝打断:“不必多言,你看看这些!”
说着,皇帝将信件掷向贤妃,纸张散落一地,如同她此刻支离破碎的心。
贤妃捡起信件,一页页翻阅,脸色由白转青,再由青转白。
她深知,这些证据足以让她万劫不复。
但,她不甘心,真的不甘心。
“陛下,这些都是诬陷!臣妾从未做过这些事!”贤妃的泪水夺眶而出,声音中带着绝望的挣扎。
皇帝冷笑一声,目光如炬:“诬陷?证据确凿,你还有什么好说的?”
就在这时,一个清脆而坚定的声音突然响起:“父皇,儿臣有话要说。”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西皇子身着锦袍,面带坚毅,大步走出列队。
他的目光紧紧锁定在皇帝身上,仿佛要将自己的决心传递给他。
“儿臣恳请父皇,此事必有误会。母亲贤良淑德,怎会做出此等不忠不义之事?定是有人蓄意陷害,望父皇明察秋毫,还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