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魂穿常茂,我带外甥另开一局 > 第22章 寒窗血泪

第22章 寒窗血泪

南京城,初春。′2-八\看·书`惘! -耕.薪?最,筷·秦淮河畔的杨柳刚刚吐出嫩芽,空气中还残留着料峭的寒意。然而,整座城市的心脏——江南贡院一带,却己提前进入了沸腾的状态。再过数日,便是乙亥科乡试开科取士之日,三年一度的抡才大典,牵动着无数士子及其家族的命运。

贡院那朱红的高墙、森严的大门,如同一条无形的界限,划分着希望与绝望,阶层的上升与坠落。墙内,是即将决定万千士子命运的号舍;墙外,则是人间百态,悲欢离合。

在贡院西侧一条名为“青云巷”的陋巷深处,一间低矮、潮湿、终年不见阳光的破旧瓦房里,弥漫着一股浓重的劣质墨汁、草药和霉变混合的气味。一盏如豆的油灯下,一个瘦削的身影正伏在一张吱呀作响的破桌上,借着微弱的光亮,奋笔疾书。

他叫陈子安,年近三十,来自松江府华亭县。一身洗得发白、打满补丁的青衿,是他作为生员唯一的体面。桌上堆满了翻烂的经义典籍和写满密密麻麻小字的稿纸。他的手指因长期握笔和寒冷,布满了冻疮和裂口,渗着血丝,每一次翻动书页或蘸墨,都带来钻心的疼痛。但他仿佛感觉不到,全部的精力都凝聚在笔尖,凝聚在那些关乎前程命运的八股文章上。

“咳咳…咳…” 一阵压抑不住的剧烈咳嗽从角落传来。那里用布帘隔开的小小空间里,躺着他年迈多病的母亲。为了供他读书,母亲日夜操劳,替人浆洗缝补,熬坏了眼睛,累垮了身子。此刻,听着母亲痛苦的咳嗽,陈子安握笔的手微微颤抖,心如刀绞。

“安儿…咳咳…别管我…安心温书…” 母亲虚弱的声音传来,带着无尽的慈爱和期望。

“娘,您喝口水。” 陈子安连忙放下笔,倒了一碗早己凉透的粗茶,小心翼翼地端到母亲床边,扶她喝下。看着母亲枯槁的面容和浑浊却充满希冀的眼睛,陈子安只觉得胸口堵得发慌。·y_u+e\d!u`y.e..+c?o.m/十年寒窗,家徒西壁,母亲病骨支离,所有的希望,都压在了这次乡试之上!他必须中举!必须!

然而,想到这次科举改制,陈子安的心便沉入了谷底。吕本一党掌控礼部后推行的新制,如同两座沉重的大山,死死压在寒门士子头上!

其一,大幅提高“荐举”在录取中的比例!名义上是“广纳贤才,不拘一格”,实则是为权贵子弟大开方便之门!那些高门大户、官宦世家的子弟,只需家族长辈或依附吕党的官员一封荐书,便能轻松越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获得宝贵的“荐举”名额,几乎等同于半只脚踏入了举人门槛!而他陈子安,一个寒门学子,无权无势,祖上三代皆是佃农,去哪里寻这“荐举”的门路?

其二,便是那看似公正、实则针对寒门的“严查冒籍”!新制规定,所有考生需提供详尽的户籍、三代履历证明,并由地方官严格担保。稍有差池,便会被扣上“冒籍”的帽子,轻则取消考试资格,重则问罪!这条规定,对户籍清晰、有地方官巴结的权贵子弟毫无影响,却成了悬在寒门学子头顶的利剑!

陈子安就深受其苦。他祖籍松江,但幼时家乡遭灾,随父母流落他乡,户籍几经辗转,本就有些不清。此次为了应考,他变卖了家中最后一点薄田,又借了印子钱,才勉强凑够盘缠,并费尽周折从原籍弄来了一份户籍证明。然而,贡院礼房负责审核的小吏,却百般刁难,一会说证明文书格式不对,一会说保结的里长印章模糊,明里暗里索要“润笔费”、“茶水钱”。他咬牙将仅剩的几钱碎银奉上,那小吏掂了掂,才皮笑肉不笑地盖了个“待查”的戳,让他回去等消息。开考在即,他的考试资格,竟还悬而未决!

“天理何在?!圣贤之道何在?!” 陈子安回到冰冷的桌前,看着跳跃的油灯火苗,悲愤填膺,却又无可奈何。他提笔想继续写那篇关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时文,却只觉得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讽刺!民为贵?他这样的寒门学子,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眼中,恐怕连草芥都不如!

与陈子安一墙之隔的另一处简陋客栈里。\飕*飕~暁*税+网_ `罪,新~蟑.结.埂+薪·哙+

李振声,一个来自陕西边陲的军户子弟,正对着油灯,小心翼翼地修补着他唯一一件体面的长衫。衣服肘部己经磨得发亮,裂开了一道口子。他的行李简单得可怜:几本翻烂的书,一叠粗糙的麻纸,一小罐劣墨,还有半块硬邦邦的杂粮饼。

李振声的父亲曾是一名边军小旗,在对抗北元的战斗中阵亡,用微薄的抚恤金和一条命,换来了儿子脱出军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