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让你去杜绝官员贪污腐败,你倒好,反倒是给这些押运粮草的官吏给同情起来了。¨小′说¢C\M\S, /已~发+布·最¨新-章?节?”
“有时候,朕真想怀疑怀疑,你这小子究竟是不是真的跟朕一样,是站在百姓这一边的?”
大善殿内。
朱元璋对李可这做法,肯定是很不满。
而面对朱元璋的问题,李可也是一脸认真地道:“陛下您放心!我绝对是站在百姓这一边的。”
朱元璋便一脸费解地表情问道:“那你这怎么还同情起这些人来了?”
李可只好无奈地给他解释:“臣曾听闻,一个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成好人,而一个坏的制度,能让好人,也变得人不人鬼不鬼。”
“如今朝廷收税是按定额来收的,可官吏在路上押运的过程中,却难免会出现损失,这就导致账永远都不可能对得上。”
“那你说朝廷不对么?”
“朝廷之所以制定这样的定额的制度,也是为了国家财政的稳定,为了每年都能收到与预期一样的税收,这样才好量入为出,把控全局。
“可官吏也有官吏的苦,本身运送粮食,就不能算得上是什么美差,每天风雨兼程,结果到了以后,数不够,还得自己补。”
“臣从前读史书,一直都不明白,这怎么有的人给朝廷当差,居然还能把自己给搞破产?”
“经过此事之后,算是有点看明白了。”
“朝廷如今一个县,动则几千石,几万石,这要是下雨了,粮食有点发霉了,那户部给不给你收?”
“我想,户部肯定不会收。”
“甚至我觉得,从百姓手里收来粮食,反倒可能是这整个税收链条当中的最简单的一步了,之后还要运输、仓储,运输是否得当,仓储是否得当。”
“这都会影响到最后运到户部的粮食的多少与好坏。”
“而这些风险,如今全都压在了这些负责押运粮草的官吏的身上。~x`w′d+s*c-.?c?o¢m*”
“然而这些官吏又能怎么办?”
“不偷奸耍滑,去欺压百姓,多收一点备用,那他们自己就得背责,就得破产。”
“这是逼着原本老实的人,也跟着一起去做坏事。”
“国家如果都是这样的制度,那这个国家怎么可能还存在一个好官?”
“为了解决这种弊病,所以最后,臣经过琢磨,制定了如下十策,希望可以试行!”
说完,从自己的袖子里,拿出了一份奏疏出来。
而朱元璋也接了过去,尔后打开来看。
一曰:明定“公耗”,每运粮一石,预给“官耗”三升,从百姓那里收。
二曰:一次称量,两处留底,起运前由州县、粮长、里甲三方当众称重,把毛重、皮重、净重刻在三联单上:一联随粮船,一联交押运官,一联存州县;到京后若差在三升之内即合理损耗。
三曰:运官保结,百姓免赔,若亏耗在三升以内,由押运官在单子上画押即可销账;不许再追百姓一粒粮。若亏耗超三升,先查三联单,分清是船户盗卖还是押运官舞弊,分别坐赃论罪。
四曰:沿途“粮柜”锁封,每五十里设一官仓小柜,船到即封;钥匙一给押运官,一给地方巡检,夜里或雨时加封条。开柜再称,有耗即记;途中损耗逐段可追。
五曰:耗米就地折银,超耗三升以上,不足一石者,准以市价折银补库;百姓不必再补粮,押运官限三月内缴清,逾期家产变价。
六曰:“粮样”封识,起运时取粮一斗作“粮样”,封桶加印;到京后如粮样变色、短少,先责船户,再责押运官,防止以次充好。
七曰:设“运粮御史”专差,每省派御史一员,从起运到入仓全程随船,手持御赐铜印,可随时封舱抽检;御史只向皇帝奏报,不受地方节制。
朱元璋一条条地看了下去。
除了第一条,朱元璋觉得亏待了百姓,剩下的都没什么毛病。
其实以他以前的脾气,他宁愿把那些运粮官给砍了,也绝对不多收这三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