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多铎都已经替他筹谋完了,多尔衮与多铎也没什么好说的。·x_x*n′y!d+..c^o\m¢
他移开目光,看向某处虚空:“来人, 把豫亲王拿下, 送回他的住处面壁思过。没有我的允许, 不许放他出来, 不许他见任何人。”
几道黑影闪过,多铎还没反应过来, 人已经被堵上嘴绑好带走了。
明玉领着福临走进来的时候,并没听见争吵的声音, 也没见到多铎,她问:“多铎人呢?已经走了吗?”
最近因为剃发令被叫停, 多铎经常过来找多尔衮谈心, 一言不合就吵吵。
明玉本来想劝,可多铎连她也恨上了, 根本不理。
后来见多尔衮都劝不动, 明玉也不白费力气了, 每次听说多铎来了,隔上一会儿便会带着福临过去。
多铎跟多尔衮一样,在孩子面前比较克制,多铎又特别喜欢福临,每次福临一到,立刻能化解屋子里剑拔弩张的气氛。
多铎抱一会儿福临,耐心教福临说几句话,便会告辞离开。
今天明玉也是忖着时辰过来的,谁知竟然扑了个空。?薪^完? ′ ^鰰?栈^ /埂.薪?蕞^全?
多尔衮抱起福临,这才回答明玉的问话:“他有事先走了。”
明玉信以为真:“刚来就走啊?”
多尔衮淡淡“嗯”了一声,把圣旨的事跟明玉说了:“这一路不太平,我恐怕要带兵去迎,迎得远一点。”
明玉有些诧异。皇宫的瘟疫才消灭,因为没有封城,京城时有散发,太后和小皇帝一来,难免要举行一些规模较大的仪式,还有宴请,难保不会发生什么意外。
李自成虽然已经死了,据说他的残部还在京城周边活动,并没走远。多铎正在带兵围剿,太后和小皇帝这时候过来恐怕会有危险。
“太后为何忽然改了行程?”明玉猜多尔衮也是刚知道,不然这么大的事,他不可能不告诉自己。
别的不说,太后和小皇帝要来,宫里怎么也得布置一下吧。
福临闹着要举高高,多尔衮亲了亲他的小脸蛋,总算把他安抚住了:“因为剃发令,多铎给太后上了密折,告了我一状。太后素来重祖训和先帝留下的规矩,谁敢挑战,她就会第一个跳出来弹压。¢e~8¢z`w?.¢n.e~t^并没跟我商量,直接下了一道圣旨,说要提前入关。”
原来是多铎搞的鬼。
她就说多铎这两回来串门态度怎么都变好了,敢情给多尔衮打了小报告:“皇帝印玺在你手上,圣旨如何用印?”
剃发令才叫停,京城及周边才平静几天,再闹起来恐怕连瘟疫也要跟着反弹了,真让人头疼。
若圣旨没有用印,是可以质疑,甚至可以驳回的。
多尔衮也很无奈:“太后手上有传国玉玺。”
当初他把皇帝印玺随身携带,就是怕有人趁他不在给太后进谗言被人掣肘,却忽略了传国玉玺。
明玉心累地坐在椅子上,听多尔衮又道:“我刚得到消息,圣旨颁下的第三天太后和小皇帝就已经启程了,再有几日怕都到了。”
得,还是先斩后奏。
想想也是,多铎是多尔衮的亲兄弟,这么多年跟着他出生入死,可以说是多尔衮最信任的人。他写密折告多尔衮的状,太后肯定不会怀疑,连调查都省了。
再想到小皇帝刚登基那会儿,岳托弄权,太后硬是以遵从先帝遗志的理由驳回了两位辅政王关于取消互市的决定,还在朝会上把内阁好好申斥了一番。
之后,但凡朝廷有任何不遵从先帝遗志的事情发生,太后都会出面干涉,且态度强硬,能量巨大。
而剃发这事,既祖宗的规矩,又是先帝的遗志,太后不急才怪。
知道太后肯定会反对,明玉和多尔衮已经在想对策了,本来还有时间,现在这个马蜂窝直接让多铎给捅了。
还是以密折的方式捅的。
不出意外,过几天便要面对太后滔天的怒火,可对策明玉还没想出来,看多尔衮那表情,应该也是一筹莫展。
果然不等明玉问,多尔衮已然道:“若太后问起剃发令的事,你就说你不清楚,我来应付。”
明玉知道多尔衮怕她受委屈在保护她,可叫停剃发令是她第一个提出来的,她不可能都推给多尔衮,让多尔衮一个人独自面对:“太后知晓此事是因为多铎的密折,天知道他都写了些什么,就算我说我不清楚,太后会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