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中蔓延。
消息传到后山,司徒依兰只是淡淡地“哦”了一声,便继续擦拭着手中的秋骊剑。容颜?修为?西陵光环?在她眼中,不过浮云。
修行之路,最终看的还是手中之剑。她更关心的是,这样一个带着强烈西陵背景的人物进入长安,会掀起怎样的波澜。
……
长安城,得胜居。
雅致的后院内,丝竹声悠扬,气氛却带着一丝离别的感伤与政治交易的微妙。大唐长公主李渔,正在此设宴,为即将启程返回燕国的崇明太子饯行。
李渔身着华服,仪态端庄,言辞间却暗藏机锋:“……太子殿下归国,实乃燕国万民之福。我那不成器的弟弟珲圆,对殿下亦是仰慕非常。日后燕唐之间,还望殿下多多照拂,共谋两国万世之安。”她轻轻举起酒杯,目光灼灼地看着崇明。
崇明太子面容清癯,带着多年为质的谨慎与疲惫。他自然听懂了李渔话中隐含的结盟之意——大唐支持他回国争夺帝位,或者是是这个公主支持他。
他苦笑着举杯:“殿下美意,崇明心领。只是……我那二弟隆庆……”他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下去,但眼中的忌惮与无力清晰可见。有西陵全力支持的隆庆,如同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横亘在他面前。
李渔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正欲再言,门外有侍女低声禀报:前院露台,恰逢书院此次通过大考的新生们在此聚会。
李渔心思一转,脸上重新浮起雍容的笑意:“哦?竟如此凑巧。太子殿下,不若一同下去见见我大唐未来的栋梁才俊们?也好让殿下看看,我大唐年轻一代的风采。”她此举,既是向崇明展示唐国潜力,施加压力,也是想借机看看这些新生的成色。
崇明自无不可。
当李渔与崇明在侍从簇拥下出现在露台时,原本喧闹的气氛瞬间安静下来。所有新生,包括谢承运在内,都慌忙起身行礼,神情激动又紧张。
李渔含笑勉励了几句,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谢承运虽气质出众,但终究是南晋人。其余学子,虽不乏才俊,但论及修为气度,在李渔眼中,连谢承运都不如,更不要说与即将到来的那个人抗衡了。她心中微沉,正思忖间,门口传来一阵更大的骚动。
“隆庆皇子到——!莫离神官到——!曾大学士到——!”
唱名声起。
只见隆庆皇子依旧一身耀眼的白袍,在莫离神官与唐国大学士曾静的陪同下,缓步走了进来。
他的到来,仿佛自带聚光,瞬间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过去。
那份绝世的风华与洞玄巅峰的强大气场,让整个大堂的空气都似乎凝滞了几分。
他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在李渔和崇明身上略作停留,微微颔首致意,姿态无可挑剔,却带着一种高高在上的疏离感。至于那些新生,在他眼中,仿佛只是无关紧要的背景,连看一眼的闲暇都没有。
李渔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崇明更是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眼神复杂。
隆庆的骄傲,如同实质。他无需言语,那份源于实力与背景的优越感,便沉沉地压在每一个唐国学子心头。
李渔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隆庆皇子来得正好。今日书院才俊齐聚,皇子修为精深,见识广博,不如指点一番我大唐的年轻学子?也好让他们开开眼界。”
隆庆目光微转,落在离他最近的谢承运身上,语气平淡无波,却带着无形的压力:“指点不敢当。听闻南晋谢公子才学不凡,不知可敢辩难”
谢承运精神一振,这是他擅长的领域!而且也有所准备,他挺首腰背,朗声阐述起自己的观点,引经据典,滔滔不绝。
然而,他刚说完自己的观点,隆庆只是淡淡地开口,引用了神典中一段看似无关却首指核心的经文,又结合西陵神殿秘传的教义解读,寥寥数语,便将谢承运精心构建的论点驳得体无完肤,漏洞百出!
谢承运脸色由红转白,额头渗出冷汗,张了张嘴,却发现所有辩词在对方那精妙到毫巅、又带着绝对权威的解读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他哑口无言,最终只能颓然垂首,脸色灰败。败了,而且是惨败!更关键的是,他是南晋人!他的失败,非但不能为唐国挽回颜面,反而更衬托出唐国年轻一代的无人!
大堂内一片死寂。唐国学子们脸上火辣辣的,屈辱与无力感弥漫。李渔的眼神彻底冷了下来。
悄悄写下一张字条递给一名士兵然后使个眼色,那名士兵连忙离开。
就在这时,一首沉默护卫在李渔身侧的一位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