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内,泰和帝正紧锁眉头,看着天幕上那些熟悉的器械。¢狐_恋\雯+茓^ ~哽~鑫-醉^全\
起初,他的想法和大多数人一样,觉得老九是在异想天开,将营造之术胡乱地套用在治军之上。
这是一种典型的、缺乏实际经验的书生之见。
他甚至有些失望。
他端起茶杯,刚要喝一口,动作却猛地僵住了。
他想到了一个问题。
一个他之前从未深思,此刻却让他感到不寒而栗的问题。
“标准……”他缓缓放下茶杯,喃喃自语。
他当然知道大雍有“尺”有“寸”,有“里”有“步”。
可这些,在真正的军国大事中,意味着什么?
他想起了三年前,在云州,那场由兵部侍郎张敬指挥的、惨败的“狼牙谷之战”。
战后复盘,他曾对着战报雷霆震怒。
为什么斥候回报“敌军在五里之外”,可主力部队急行军半个时辰后,却一头撞进了敌人的包围圈?
为什么兵部的军械图纸上明确标注了投石车的配重石“重三十斤”,可运到前线的石头却大小不一,导致投射距离忽远忽近,毫无准头?
为什么他下令“全军齐头并进”,最终在战场上呈现的,却是各营之间脱节、混乱,互相无法支援的惨状?
当时,所有的将领都将原因归结于“地势复杂”、“军心不稳”、“将士经验不足”。
可现在……泰和帝看着天幕上那个简单的“标尺”,背后瞬间冒起一层细密的冷汗。
他终于明白了。
问题,不出在“经验”,恰恰就出在对“经验”的过度依赖上!
张斥候的“一里”,和李斥候的“一里”,因为步幅不同,疲劳程度不同,可能就差了几十步!
这在平时无所谓,但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王将军的“齐头并进”,和孙将军的“齐头并进”,因为各自对“步调”的理解不同,
一个时辰后,两个方阵可能就差出了一个致命的缺口!
“他不是在用工匠的玩意儿练兵……”泰和帝声音沙哑。
“他是在用一种朕闻所未闻的‘道理’,在抹杀所有人的‘经验’,在抹杀‘个性’!”
泰和帝的思维,开始以恐怖的速度延伸,他想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
如果……一个士兵的能力,不再是由教习用“勇猛”、“精湛”这种模糊的词汇来评判,
而是由“在规定时间内,用标准姿势,对标准靶子,射出多少支箭,命中多少环”这个冰冷的“数据”来决定。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一个士兵的“价值”,将不再由他的上级来定义。
他的晋升,将不再依赖于他是否会巴结将领,不再依赖于他出身何处。
他唯一的晋升途径,就是达到那个绝对公平的“标准”!
那这支军队的忠诚,还会属于那些提拔他们的将领吗?
不!
他们的忠诚,只会属于那个制定了这套“标准”,并能用这套“标准”给予他们公平回报的人!
“他是在……挖朕的墙角!”
泰和帝猛地站起身,他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眸中,涌动着惊涛骇浪!
他一首以来,如何控制军队?
靠的就是分封将领,让他们各自形成山头,互相制衡。¢鸿*特¢晓.说\王· `追,蕞!薪/璋\结?
他通过掌控李敢、陈庆之这些“将领”,来间接掌控军队。
可老九在做什么?
他正在用这套“标准化”体系,釜底抽薪!
他绕开了所有的中间将领,将他的权力,渗透到每一个最底层的士兵身上!
在这套体系里,李敢、陈庆之,甚至未来任何将领,都将不再是“拥兵自重”的军阀,而仅仅是执行“标准”的……工具人!
士兵,将首接听命于“标准”;
而“标准”,只听命于他萧辰一人!
这支军队,将不再有任何山头,它只有一个意志——那就是制定标准的人的意志!
想到这里,泰和帝身子一歪,只觉得头晕眼花。
一股前所未有的巨大恐惧攫住了他。
他终于明白了。
老九他……根本不是在练兵。
他不是在创造一支“战争机器”。
他是在创造一个……绝对忠于他个人的“独立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