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投靠那群贼寇吗?呵……”
他又说了几句,却无一句,是落到是实实在在的解决法子上的。\d¨a?s_h,e+n^k?s′.*c^o_m+
终于有一人听不下去,上前一步,“回禀陛下……三军已整装待发,随时可往长陵郡去。”
“他不怕我吗?是何时生出这样的心思?哈……”姜钺还自言自语着说道。
他似笑非笑,笑得脸颊上泛出了一点红晕,更像艳鬼。
“陛下!”
有人企图大声唤醒他,“还请陛下及时定夺,勿要再拖延。大周百姓的生死安危,都于陛下一念之间!”
姜钺摇摇头,不知是在回应谁。
忽而,他问:“崔相呢?”
朝臣面面相觑一眼,又是一人答道:“回陛下……崔相抱病在家,今日未入宫朝见,已递了帖子,言明此事。”
至于,这病有几分是真,又有几分是假,就无人知晓了。
姜钺在意的,自然不是他这个病,只微微蹙起眉,淡淡吩咐道:“别叫他死了。′k?a·n?s?h`u/b`o_y,.,c~o-m·”
众人以为,这位小皇帝是终于要认真起来,处理着突如其来的叛乱了。
甚至有几人,面上已露出了些许的笑意。
大周国力昌盛,又有百万雄兵。
想平叛一个小小的乱动,自然是轻而易举的。
此时,还无人会把玄裳军——这样一支杂兵乱匪,当一回正儿八经的事。
就连那个反叛的朱北,也算不得什么。
大概是狗急跳墙,慌乱中,寻了一条错路。
人人都听闻了那晚的事,清楚他已成了昭华长公主的眼中钉,既是如此,他再长安城中,就再无活路的。
的确不如另寻出路。
更叫他们在意的,是崔家的动静。
崔太守是否真就和玄裳军里应外合了?
崔霖为何要孤身前往北疆?
关于崔家的,桩桩件件的事,至今还未能有个明确的说法。
不能不叫这群老谋深算的群臣多思。\齐^盛/小~说¨网` ^更!新~最^快?
或许……也是因为姜姮。
或许是……
“陛下,也许,长生殿与此事脱不了干系。”
那人方出声,便有一道很是幽幽的目光落在他头顶上,像是混在人群中,随意投来的一道视线,叫人不能轻易察觉。
只是,这是一个正经场合,人人都目视前方,身子不动,眸子不移。
能这样,直接又不加掩饰看向他的,只有一人。
高位上,姜钺的声中,有了一丝起伏,正如春风拂过湖面,碎开冰雪,是万物复苏之季,却有挥之不去的幽凉之意。
“阿姐?”
他唤道。
该是,独独属于他的称谓。
第121章 重归于好?这样的事,连他自个儿都不信。
姜钺来到长生殿外时, 小皇子也正在殿中。
“殿下,是陛下来了。”宫人轻声通报道。
姜姮应了一声,并未抬头, 继续看着手中的书卷。
在她不远处,小皇子正襟危坐在案牍前,小小的唇紧紧抿成一条线,全神贯注。
不一会, 他练好了字, 拿起那一张大字, 稳稳当当走到了姜姮面前:“长姐。”
完全是孩子的声, 软软糯糯的, 同他圆嘟嘟的脸蛋一般。
姜姮看了一眼他, 又看了一眼他写的大字。
孩子的字,自然谈不上什么风骨和韵味, 只干干净净, 端端正正, 就很不容易。
况且, 小皇子练了近一个时辰的字,并未喊过一声辛苦。
目光一转,瞧见了小皇子那双紧张的大眼睛,和手上的墨点和红痕。
他人小, 要很用力,才能抓住笔,
“还不错。”姜姮淡淡地点评着。
小皇子平日的吃喝都寻不到她头上,就连启蒙、学规矩……这些事, 也满朝文武盯着关心,没了这些烦心事, 姜姮只需点个头,再派人将他接到长生殿,看他干净体面的模样,自然愿意给个好脸色。
她虽天生不是什么尊老爱幼的人,但也不至于,刻意使些性子,去获得孩子的怕。
姜姮给了一个笑,又招了招,叫宫女把她手边的一盘糕点送了过去。
小皇子面上露出浅浅的笑意,双眼亮晶晶的。
随后,他又认认真真地道:“天日愈寒,还望长姐多添衣物,勿要受凉。”
姜姮听着,掀起了眼,随口般问:“这话是谁教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