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递过来。~x!t¨x′x-s′.~c^o,m*
还是苏培盛先拿过去打开,然后才交给胤禛。
胤禛一目十行,看完之后忍不住拍桌子:“好好好,若真像是这信上所说,那可真是大清之福!”
盐是百姓们必得要用的东西,现如今的盐价是比较贵的,大概是半两银子二两盐,这还是在江南之类比较富裕的地方,而且江南产盐,才是这个价钱,当然,私底下贩卖的就不知道了,但也并不会便宜太多。
若是在比较偏远的地方,甚至有可能是一两银子一两盐。
很多的家庭,用盐都是抠抠搜搜的。连吃都这样省着用,更不要说用来做别的了。
若是这个晒盐法当真管用,那说不定能将盐价打下来一多半。
胤禛问道:“这晒盐的法子是谁想出来的?”
王校长笑眯眯的:“是一个姓钱的书生,他以前是江南人,后来在弘晖学校读了几年书,又对造船很有兴趣,就去了两广那边,随后也不知道自己怎么瞎捣鼓出来的晒盐法。·兰.兰′文!学` ′最*新~章.节-更`新*快?”
胤禛点头:“你让他写个折子送过来,这事儿需得先保密,等朕看到了折子,朕会派人去接他回京。”
到时候就能公开这晒盐的法子了,而且,朝廷也必定会给这书生赏赐。
送走了王校长,胤禛就笑眯眯的将那一口袋盐巴给苏培盛:“拿去御膳房,朕要看看这些盐到底如何。”
若是不好吃,或者吃不了,那晒盐法也就白搭了。
苏培盛忙应了下来,那拉金婵笑道:“若是农学院那边的进度也这样快,可就太好了。”
但农学院那边,到现在也还没什么动静呢。
胤禛沉吟片刻,只能安慰那拉金婵,也是安慰自己:“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麦子一年一次,玉米一年一次,水稻一年两次,最多三次,他们就算是最快,也需得一两年才能有成就。_3\3*k~s¢w·.\c¢o¨m_”
现如今,农学院也才建立一年多。
粮食这东西,因为循环周期长,所以做实验的周期也长,一两年都算是短的了,三五年能出成果,就已经算是很快很迅速了。
十四那边动作很快,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和弘显交代的,不到三个月,弘显就亲自带着人回京来了。
他顺便带了一个地图,他自己绘制的,上面是年羹尧那岛屿的位置,面积大小,以及周边的特征。
距离大清境内不算近,比台湾要远得多,若是从福建那边乘船,大约需得一个月左右才能到达。另外,岛屿面积也比较小,大约只有台湾的一半儿。
弘显觉得,为这么个岛屿浪费兵力,是不太划算的。因为本身这岛屿就小,又距离境内比较远,就算是打下来了,派人管理都是个问题。
而且岛上面积小的话,种植就比较麻烦。
到时候能生存的百姓数量也会少,这么说吧,为了三五万人,弄个县令去管理这是正常的。但为了三五千人,弄个知府去管理,这就有些不太合理。
朝廷不光是要考虑这些事情,还需得考虑别的。
胤禛听着弘显的分析,忍不住抬手在他肩膀上拍了拍:“到底是长大了,和你阿玛一样能干了。”
提起来他阿玛,弘显眼眶就有些红,原本直亲王过世之后,他是该守孝三年的,但因着福建那边缺不了人,所以热孝之后,他就被夺情,又回了福建那边。
当然,夺情不算坏事儿,不用怕三年之后自己的位置被人取代了。
但是,难免也心里对阿玛也有些愧疚。
胤禛又说道:“你阿玛若是看见你这样能干,必然是很欣慰的,你也算是继承了你阿玛的遗志。既如此,就该好好干,将来对你阿玛也能有个交代。”
弘显使劲点头,他必然是不会让自家阿玛失望的。
胤禛又叫了十四来,将弘显的折子给他看:“你觉得,这岛屿打还是不打?”
十四眨眨眼,伸手将自己的荷包摘下来扔到地上,伸手指着荷包问道:“四哥,我这荷包里虽然没装多少银子,但也有几两,我一弯腰就能捡起来,你说我要还是不要?”
胤禛无语了一下,伸手在他后脑勺拍一下:“既如此,那这事儿就交给了你,你打算怎么办?”
“我打算兵分两路,我自己带着人去抓年羹尧,另外派人去山西那边。”年家兄弟俩,一个都跑不了。
胤禛点头:“好,那你尽快去办吧,再耽误下去,指不定人就真的跑了。”
弘显毕竟年轻,指不定他调查那岛屿的事儿,年羹尧已经知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