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西十二年的七月,京城的暑气如同蒸笼。e萝=:?拉*{小<±说?2 ?3更=新|最?÷÷快1/°
午后的阳光白得刺眼,炙烤着贝勒府的金砖碧瓦,连廊下垂着的竹帘都蔫蔫的,纹丝不动。
空气粘稠得仿佛凝固,只有树梢间不知疲倦的蝉鸣,一声高过一声,撕扯着沉闷的热浪。
瑞昕居内,冰山在鎏金珐琅盆里悄然融化,丝丝凉意勉强驱散着室内的燥热。
沈清刚陪着宜修用罢午膳。
宜修产后调养得宜,又因着弘晖这个心肝宝贝,气色温润,眉宇间是岁月静好的安宁。
此刻,她正拿着温热的湿帕子,轻柔地擦拭着弘晖吃得油乎乎的小嘴和胖乎乎的小手。
三岁的弘晖,正是玉雪可爱、精力旺盛的年纪。
他穿着一身轻薄的月白色小褂子,衬得小脸愈发红润。
一头柔软的胎发被仔细地梳成一个小小的发髻,用红绳系着,随着他不安分的小脑袋晃来晃去。
“好了,晖儿乖,跟你阿玛去书房吧。”
宜修将擦干净的弘晖轻轻推向沈清,眼中满是温柔的笑意。
每日午后,沈清带弘晖去书房待上一两个时辰,或识字,或玩耍,或只是父子相伴。
沈清自然地伸出手,宽大温热的手掌握住了弘晖那只软乎乎的小手。
弘晖立刻仰起小脸,冲着沈清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奶声奶气地应着:“晖儿跟阿玛走!”
小家伙似乎还沉浸在午膳时额娘教的功课里,刚迈出瑞昕居的门槛,被那扑面而来的热浪激得一缩脖子,随即又挺起小胸膛,牵着阿玛的手,一边迈着小短腿努力跟上沈清的步伐,一边稚声稚气、摇头晃脑地念诵起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童音清亮,咬字尚有些含糊不清,却念得抑扬顿挫,带着一股认真的憨态。!l~a\n^l^a*n`x^s...c!o+m~
午后的蝉鸣仿佛成了他朗诵的背景音。
沈清低头看着身侧努力“做学问”的儿子,素来冷峻的眉眼柔和下来,唇角勾起一抹几不可察的弧度。
他并未打断,只是配合着弘晖小小的步伐,放慢了脚步。
苏培盛垂手恭敬地跟在沈清身后半步,脸上带着习以为常的微笑。
再后面,是三位穿着素净、面容和善的奶嬷嬷,亦步亦趋,目光时刻不离前面那个小小的身影,手中还拿着弘晖的小水壶、汗巾等物。
一行人穿过被烈日晒得发烫的回廊,绕过几丛被暑气蒸得有些打蔫的芭蕉,终于来到了相对阴凉的书房院落。
推开厚重的书房门,一股夹杂着墨香和淡淡松木清香的凉意扑面而来,让人精神一振。
书房内陈设依旧,紫檀大书案上公文整齐,多宝阁上的器物静默无声。
然而,在沈清那张象征着权力与威严的巨大书案旁,赫然摆放着一张缩小版的精致小书桌。
这小书桌由酸枝木制成,高度尺寸正适合三岁孩童。
桌面光滑,摆放着几本蒙童读物:
《三字经》、《百家姓》、几册图文并茂的《千字文》,还有一支特制的、适合小手抓握的兔毫小笔,一方小巧的青石砚台。¨5-s-c!w¢.¢c\o~m/
这是弘晖正式开始启蒙认字时,沈清特意命人打造的。
此刻,这张小书桌安静地依偎在父亲的大书案旁,像一个小小的卫星,无声地宣告着这位小主人在这方天地里的独特地位。
弘晖一进屋,便熟门熟路地松开沈清的手,噔噔噔跑到自己的小书桌前,踮起脚尖摸了摸光滑的桌面,小脸上满是满足。
他转过身,仰望着走到大书案后坐下的沈清。
在弘晖纯净的视线里,阿玛的身影端坐如山,紫檀木椅背衬得他肩背挺拔,窗棂透过的光线勾勒出他棱角分明的侧脸。
阿玛是那么高大,那么威严,仿佛无所不能。
弘晖心中模模糊糊地想着:我将来也要成为阿玛这样的人!
沈清刚拿起一份折子,就听到儿子清脆的声音响起,带着点撒娇的意味:
“阿玛~”弘晖眨巴着大眼睛,小跑到沈清的大书案旁,努力扒着桌沿,只露出半个小脑袋和一双亮晶晶的眼睛,“今日晖儿想回额娘那里睡觉。”
沈清放下折子,看向儿子。
这小家伙,自打会说话、会认路后,在睡觉地点这件事上,就彻底展现了惊人的主见和行动力,成了府里最让人头疼也最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