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沉思片刻,方道:“陛下,微臣想问陛下一个问题。_j!i′n*g·w,u′x·s+w~.¨c_o,m*”
李承乾目光微凝,他看向魏徵,说:“什么问题?”
“陛下准备何时举行科举考试?”魏徵问。
李承乾一怔,心中一松,他本以为魏徵又要考校他学问上面的事情,还好,只是这个事情。
对于魏徵的问题,李承乾没有立即给出回答,而是先在脑海中仔细思索了片刻。
“魏卿,关于科举考试,朕早己安排寇准、王安石他们之前负责此事。不过,今后的科举,或许会和之前的有很大不同,具体科举制度,还需要细细琢磨。”李承乾说。
“那么,陛下是对科举进行改革吗?何时举行?”
面对魏徵的问题,李承乾不假思索地回道:“科举必然要改革。朕不希望今后朝堂上都是一些世家之人,而无寒门士子。谈到这里,今后,等朕腾出手来后,朕会在各地兴办书院,由朝廷派出官员管理。”
魏徵目光骤然一亮,看向李承乾的目光多了一些惊喜。
“陛下今后真的要在各地兴办书院?”魏徵肃穆着脸问。
“当然。朕一言九鼎。+卡?卡·小+税?网\ /哽_新?蕞\快¨还有,关于今年科举何时举行,朕决定在登基不久后派人负责此事。不过,朕可以告诉魏卿的是,科举,不只有文科举,还有武科举。”
“而文科举考察的不只是西书五经,还有其他的,具体的,等朕先将大唐所有疆土收入囊中后,会让寇准、王安石他们将此事加快进程。如果魏卿有意,届时,可以一同加入文科举改革与文科举筹划之事。”
“至于武科举,届时,朕会让岳飞、李靖他们负责此事的。”
李承乾的话,让魏徵有些心动。
他没有丝毫迟疑,立即拱手行礼道:“多谢陛下信任。微臣愿意参与到科举改革之事中。”
李承乾微微颔首,“魏卿此次前来,就是为了科举一事吗?”
魏徵摇了摇头。
李承乾面露疑惑。
接着。
魏徵神色一肃,整理了一下衣袍,恭敬地向李承乾行了一礼,随后开口道:“陛下,臣今日前来,是想与陛下探讨一事。”
李承乾端正坐姿,认真地看着魏徵:“魏卿请讲。”
魏徵微微沉吟,随后首入主题:“陛下今年不过十岁,不久后便要登基为帝,此事古来少有。-求/书~帮_ `已¨发′布¢罪.薪′蟑`截,不知陛下可曾想过,天下人是否会因此议论?”
李承乾神色不变,反问道:“魏卿是担心朕年幼,难以服众?”
魏徵点头:“正是。陛下虽天资聪颖,但毕竟年纪尚小。臣担心朝中大臣、地方官吏,乃至天下百姓,会因此有所疑虑。”
李承乾轻轻一笑:“魏卿多虑了。朕虽年幼,但并非不懂治国之道。况且,朕登基后,朝中尚有魏卿、寇准、王安石、杜如晦等贤臣辅佐,何愁天下不稳?”
魏徵见李承乾如此自信,便进一步问道:“陛下可知,自古以来,幼主登基,往往容易引发权臣专权,甚至社稷动荡?”
李承乾目光坚定:“朕自然知晓。但魏卿可曾想过,正因朕年幼,反而更能虚心纳谏,广开言路?成年之君,往往刚愎自用,而朕却愿听从贤臣之见。况且,在朕登基称帝的那一刻,有徐达、常遇春、岳飞等人在,朕是不会允许权臣专权的事情发生的,魏卿多虑了。”
魏徵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但仍继续追问:“陛下可曾读过《尚书》?”
李承乾点头:“自然读过。”
魏徵道:“《尚书》记载,商王武丁年幼即位,三年不言,政事皆由贤臣处理,最终开创盛世。此乃幼主临朝之典范。”
李承乾微微一笑:“魏卿是想告诉朕,幼主并非不能治国,关键在于能否任用贤才?”
魏徵颔首:“正是!陛下若能如武丁一般,信任贤臣,广纳良策,则天下何愁不治?”
李承乾沉思片刻,随后说道:“魏卿所言极是。朕登基后,必当倚重诸位贤臣,绝不自专。但朕也有一问——”
魏徵恭敬道:"陛下请讲。"
李承乾目光炯炯:“魏卿方才提到武丁,可曾想过,武丁之所以能成明君,不仅因他任用贤臣,更因他自身勤学不辍?朕虽年幼,但每日处理朝政未有懈怠,而且魏卿难道不知道寇准、王安石、徐达、常遇春等人,都是朕所提拔的吗?今后天下人都会盛传他们的名声,这一切,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