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宋王 > 第八章 典型试验田

第八章 典型试验田

来越多。而土地开始集中在少数的人手中,尤其是拥有大量徒弟的大地主越来越多,这就是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土地兼并。

要知道古代的农业赋税主要来源于自耕农,当失去土地的人自耕农越来越多,国家的纳税来源就会减少,财政收入也会下降。如此一来,国力下降也是必然的。

失去土地的农民可能会沦为佃户,生活可能会越发困难,久而久之,矛盾会越发的机会。一旦这些人无法生活下去,离开了土地在外流浪,就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王朝的稳定,尤其是古代天灾人祸经常发生,使得这个模式更加的脆弱。

为什么宋朝的冗兵问题这么严重,就是因为每当发生灾荒之时,便开始从流民中招募士兵。以北宋的军事制度来看,只可能会有造反的百姓,不会有造反的军队。这样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些问题,却也是饮鸩止渴。

现在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赵顼意识到北朝的这一危机,之所以启用王安石变法,目的正在与此。

而王安石给出的改革思路,最初的切入点就是青苗法。王安石等人认为,青苗法实施之后,放贷人由地主变成了朝廷,而且这个贷款利率也可以控制。

减少了地主对农民的盘剥,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土地兼并。而且这部分青苗钱也可以帮主百姓度过青黄不接时的困难,对于社会问鼎是很有帮助的。朝廷在稳定税源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青苗法的利息增加一部分收入。

这可以说是王安石变法的一个指导原则,那就是增加国家收入。这也就是当初王雱为什么问林昭。藏富于民与藏富于国的问题。

这是王安石的想法!

但是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官员,对此表示反对,在朝廷上又出现了一场激烈的争辩。保守派的士大夫们认为,朝廷岂可与民争利,处处计算财货之利。对于这种国家向百姓收利息钱的行为颇为不屑,其中一个著名代表任务便是欧阳修。

有人甚至故意混淆试听,偷换概念。不断攻击青苗法。翰林学士范镇,祠部郎中赵瞻上奏宋神宗说:“常平(仓)之法,是西汉以来,国家用以积谷备荒,兼有调节粮价性质的粮仓,起于汉盛世。视谷贵贱发敛(放和收),以便农末,最为近古不可改。而青苗起于唐之衰世,不足法。且陛下疾富民之多取而少取之,此正百步,五十步之间耳。今有两人坐市贸易,一人敖下(降低)其值(价格)以相倾。则人皆知然之,可以朝延而行市道之所恶乎?”

他们唐代宗时期,不等谷物成熟,便提前征收当时称之为青苗钱的税赋的行为,与王安石的青苗相提并论,以此来指责。

当然了,并非所有人都像他们这样胡搅蛮缠。在制置三司条例司担任检详文字的苏辙就提出了意见。他亲自参与整个青苗法内容的起草,他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官员在其中捣鬼。比如扇子提高利息,收受好处之内的。第二、不能保证得到钱的百姓要用钱,要用钱的百姓能得到钱。第三,也是最严重的问题,如果无法按时归还本息,该怎么办?

苏辙甚至因此而离开制置三司条例司,从一个变法的支持者转变成为变法的反对者。这对刚刚启动的变法而言,无疑是个打击。

对于这些问题,王安石都有自己的看法,一一回应。至于有些问题。他并不认为会怎么样。加之有很多人毫无道理的盲目反对,让素来固执的拗相公更加坚持,不以为然。

不过这青苗法该如何实施,就必须要慎重考虑了!

皇宫垂拱殿,皇帝赵顼道:“介甫,朕以为,不若先行挑选几个州、路进行试行,查其优缺,然后在全国推广,如何?”

看着官家心里似乎也不安定,决心并不坚定,王安石虽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却也无可奈何。既然官家如此提议了,那就是先试行吧,他对此很有信心。

“陛下提议甚好,先行试验吧!”

赵顼点头道:“那这样吧,就在京东路、河南路、淮南路推行试验吧!”

以三个地区来做试验,效果可以看的很清晰明了,王安石点头道:“嗯,如此甚好!”

赵顼也看得出王安石的心思,说道:“介甫不必在意,这一年多来朝堂上的争辩还少吗?许多碌碌无为之人,莫名其妙的胡言乱语罢了!朕需要你,需要你主持变法大计,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