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思立也是有些许私心的。也许以前他觉得,只要在军中好好表现,尽职尽责,勇武作战,总是会有升迁,一展抱负的。
可是随着时间的他推移,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有时候机遇很重要,贵人相助也很重要。若非韩绛看中提拔自己,此刻只怕还是个小将校,永无出头之日。
到庆州之后和韩绛的交集越来越少,注定以后是没什么助力了。.m!y.j\s,c¢h`i\n¢a^.′c`o¨m!想要在军中有所提升必须要有靠山,可景思立本身并非那种善于阿谀奉承之人,曲意逢迎他是做不来的。不过遇到林昭之后,景思立看到了另外的希望。
林昭的脾性他已经掌握了一些,不需要刻意去讨好,只需要和林昭保持良好的关系,将来都是大有好处的。所以这趟大顺城的差事,景思立实际上是以林昭为主的,至少必须要尊重林昭的意见。
两人来到大顺城的时候,这座经过烽火和鲜血洗礼的城池依旧屹立,和之前没什么两样。
在此之前,李复圭虽然屠杀了大顺城的守军,但至关重要的城池却丝毫不敢有失,始终掌控在宋军手中,并未丢失。
大顺城外,本来大一片的平地,此刻却突出了许多低矮的小丘。这些正是那枉死的一千多将士的坟茔。李复圭将其残杀之后,对外宣称是林昭与西夏人所为,所以将士们依旧享受到英烈的待遇。
有的骨灰被送回了家乡,有得则直接埋在了大顺城之外。即便是身死之后,英混也一直护卫着大顺城。
骑着小白龙,远远看到这一幕,林昭立即心如刀绞。
几个月前的那个夜晚,惨烈的情景再次浮现在眼前,熊熊的火光,将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不绝于耳……
林昭默默地闭上了已经有些发红,有些湿润的眼睛。沉默了片刻,再次睁开眼睛便翻身下马,一步步地走向那新堆起不久的坟茔。景思立也紧随其后,仔细说起来他的感情是最深的,毕竟这些将士曾经是他的属下。
走在坟前,林昭二话不说,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男儿膝下有黄金,是绝对不会轻易下跪的。古代也有传统,跪只跪天地君亲师,实际上在开明的宋朝,即便是面见皇帝也不需要下跪。
但是今天,林昭在这里跪下了。
这千余将士是抵御西夏,经历了一场场恶战,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幸存下来的英雄。是为大宋朝浴血奋战的勇士,这些人本身就值得尊敬。
他们没有死在战场上,最终却被李复圭一把火烧死,着实有些冤枉。林昭很清楚,火虽然是李复圭放得,却有自己有着莫大的关系。有道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李复圭本身是不会轻易谋害将士们的,只是在构陷自己的时候,千余将士成为最不利的证人,于是乎他举起了屠刀。
林昭对此内疚不已,若非自己,也许那千余将士就不会这样枉死。他们之中有人会从军中退伍,解甲归田,与妻儿一道共享天伦;或许有人积累军功,得以升迁,去更大的舞台上表演;也许……
可是他们的生命却这样无端的终止在大顺城的那个夜晚,林昭愧疚不已。这一跪也是应该,不只是个形势,他的心无比虔诚。
跪下了那一刻,林昭想起了自己的誓言。那夜,当着李复圭的面,当着数千将士,林昭曾经说过,必定要手刃李复圭,为将士报仇。
大丈夫言出必行,这不是一句空话,林昭会尽一切可能去完成这个诺言。即便是李复圭逃去了西夏,也要想办法将其斩杀,以慰将士们在天之灵。
西夏,兴庆府。
居住在国相府的李复圭连续几个喷嚏,擦去鼻涕的时候,忍不住道:“到底是什么人,这般念叨我?”
李复圭叛逃西夏,待遇还算不错。
虽说他曾经是宋军将领,多次与西夏在战场上交锋,死在他手下的西夏士卒也不在少数。西夏人虽然有些许怨恨,可大局为重的道理他们是明白的。
尤其是眼下,西夏大规模进攻宋朝,李复圭这样一个叛逃的高级将领,掌握了宋军最多的秘密。尤其是对宋军边防布局情况了如指掌,他的存在无疑是好有好处的。
至少西夏人可以很方便地知道,宋军的堡寨的准确位置,以及驻军状况,尤其是彼此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