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存疑惑,诸葛亮仪表出众,神态镇定,但似乎并无特别之处。_躌′4,看+书. +无.错-内·容-
然而,能被刘旭看重,定非凡品。
郭嘉决定静待事态发展。
刘旭目光如炬,留意到诸葛亮手上有墨迹,推测他或许刚书写完毕。
他不动声色地瞥向诸葛亮身后,果然见到一张书桌,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砚台旁还留有墨滴。
刘旭心中己有计较,微笑着说:“听闻孔明书法出众,本王能否有幸一赏?”
此言一出,诸葛玄与诸葛亮皆显惊讶。
诸葛亮鲜少亲笔书写,即便代笔,也从不暴露身份。
这背后有诸葛玄的深意,他不愿诸葛亮因名声影响学业。
诸葛玄大笑:“秦王,侄儿的书法我从未对外提及。
但秦王既有兴趣,自当献上。
”
说着,他起身,“秦王,亮儿刚完成一幅作品,请秦王鉴赏!”
刘旭微笑:“那我们就一同品鉴孔明的大作。
”
诸葛亮心中涌起暖流,秦王身份尊贵,如此礼遇,令他感动不己。
来到桌案前,刘旭首次目睹孔明的字迹,工整严谨,又不失风骨。
刘旭不禁赞叹:“好字!若非你们提及,本王绝不相信这是少年之笔!”
心中略感惊讶。
诸葛亮的字迹,让他有种莫名的熟悉,却一时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诸葛亮心中窃喜!秦王的称赞对他意义非凡。
这可是秦王!若能得其赏识,治国之梦或许有望成真!诸葛玄始终笑容满面。
今日对诸葛家而言,是个吉日!他决定稍后准备盛宴,共庆此事。
郭嘉称赞道:“好字!确是佳作!”
心中对刘旭更加敬佩。
徐庶心中亦暗自惊讶。
他此刻才明白刘旭让他寻找诸葛玄的真正意图。
原来是为了诸葛亮!主公的眼光,果然独到!刘旭心中暗自思量。
诸葛亮,千古智圣,绝不能错过。
否则,必将遗憾终身。
他心生一计。/咸.鱼+看*书- ~追+罪-薪′蟑*踕_
蔡邕,一代儒学大家,蔡琰之父,闲赋在家实属遗憾,何不加以委用?孔融己安顿于昌邑。
刘旭淡然一笑,问:“孔明眼下师从哪位儒学大师?”
诸葛玄苦笑回应:“秦王玩笑了,吾侄仅在乡间私塾求学。
”
“私塾?”
刘旭摇头,“如此,岂不委屈了孔明之才?”
诸葛玄面露难色:“吾本想送侄儿入官学,但因无引荐,被拒。
”
刘旭稍做思考,提议:“本王有一策,孔明可愿意?”
诸葛玄连忙施礼:“恳请秦王明示!”
诸葛亮亦行礼。
刘旭点头:“好!本王首言。
”
“你们可知蔡邕?”
言毕,刘旭见诸葛玄与诸葛亮神色微动,随即面露喜色,同声道:“秦王所言,可是创‘飞白’书体的蔡伯喈?”
刘旭微怔,心中暗想,蔡邕之名竟至如此惊喜?飞白书体为其所创?他并不知情。
他点头:“正是伯喈。
”
诸葛亮快步至桌案,小心取出一个布包,缓缓打开,一卷竹简显现。
竹简之首,写着“蔡邕”
二字。
刘旭惊讶,这份竹简竟是伯喈公手迹?诸葛亮道:“秦王,此竹简乃叔父偶得,我的书法皆源于此。
”
原来如此!难怪刘旭觉诸葛亮书法似曾相识,原是承自蔡邕。
诸葛亮向刘旭拱手:“秦王,自得此竹简, ** 夜以继日研习,但仍只得其表,未得其里。
本想求教伯喈公,却闻其己离长安,遍寻不遇。
”
郭嘉适时提醒:“伯喈公之女,乃主公夫人。
”
刘旭顿时明白。
至于诸葛亮未能师从蔡邕,原因显见——蔡邕己离去。
刘旭点头:“本王可安排孔明与伯喈公相识,想必他会赏脸。
”
诸葛亮眼中光芒闪烁,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深鞠一躬:“若秦王愿引荐,亮定当遵从秦王之命!”
刘旭心中暗喜,智圣诸葛亮,终被其招致麾下,无需再虑其流失。_搜′嗖¢暁*说′蛧~ ~蕪.错/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