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云飞送来的那批“胜利的果实”,如同久旱甘霖般滋润了盘龙峪兵工厂这片渴望技术进步的土地。-狐?恋¢蚊-穴+ ,免\费*岳*渎-
各种珍贵的特种合金钢、精密的光学仪器、以及先进的机床零部件和技术资料,为兵工厂后续的武器研制和技术升级,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然而,就在兵工厂的各项军工生产和技术攻关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态势之时,一项关乎整个根据地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程——盘龙峪水电站二期工程的建设,却意外地遇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瓶颈”。
这个“瓶颈”,并非来自于技术上的难题,也不是因为资金或人力的短缺,而是卡在了一种看似不起眼但却至关重要的建筑材料上——水泥。
盘龙峪水电站二期工程的目标,是将总装机容量提升到一百五十千瓦以上。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不仅需要修建更高、更坚固的拦河坝,还需要开凿更长、更宽的引水渠,并可能要在关键部位采用更为可靠的混凝土衬砌或石砌结构。
这些都对水泥的消耗量和质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水电站一期工程建设时,兵工厂曾经尝试过用土法小批量烧制水泥。
他们利用从附近山区开采的石灰石和粘土作为主要原料,在简易的土窑中进行煅烧,然后再将烧成的水泥熟料与适量的石膏一同进行粉磨,最终得到了一种颜色发灰、强度不高、但也能勉强用于一些非关键部位砌筑的“盘龙峪牌”土法水泥。
然而,这种土法水泥的生产工艺非常原始,不仅产量极低(每天最多也就能烧制出几百公斤),而且质量也极不稳定,其标号(强度等级)远远达不到二期工程对拦河坝等核心结构的要求。*0.0\暁`税^旺, .更_鑫+嶵*筷¨
如果仅仅依靠这种土法水泥,水电站二期工程的建设进度必将受到严重拖延,甚至可能无法按期完成莫兴华提出的“在雨季到来前实现部分并网发电”的目标。
而想要从外部获取大量优质的水泥,在当时日寇严密封锁的根据地,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虽然楚云飞方面在之前的物资交换中,也曾少量提供过一些从国统区运来的高标号水泥,但那点数量对于整个二期工程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水泥危机”,莫兴华的心中也感到了一丝焦虑。
他知道,如果不能尽快解决水泥的来源问题,水电站二期工程的宏伟蓝图,就可能真的要变成“空中楼阁”了。
“我们不能被这小小的水泥给难住!”莫兴华在一次水电站工程建设的专题会议上,斩钉截铁地说道,“既然买不到,敌人也不给我们送,那我们就自己想办法,造出更好、更多的水泥来!”
他决定,在继续维持军火生产和技术攻关的同时,抽调一部分精干的技术力量和人力物力,集中攻克“土法优质水泥”的烧制工艺难题!
这个任务,自然又落到了苏婉这位兵工厂唯一的“化学专家”和王大锤这位经验丰富的“土法大师”的肩上。
莫兴华首先从系统中调取了关于【水泥生产工艺(初级)】的相关知识。
这个模块中,虽然没有提供现代化大型水泥厂的完整生产流程,但却包含了关于硅酸盐水泥(即普通水泥)的主要化学成分(如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铁铝酸西钙等)、生料配比的基本原则、熟料煅烧的关键温度和气氛控制、以及水泥粉磨的细度要求等基础理论和工艺要点。·k~u·a¢i¢d!u¨x·s?..c·o^m+
莫兴华将这些知识,结合盘龙峪地区的地质特点和兵工厂的现有条件,向苏婉和王大锤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苏婉凭借着她扎实的化学功底,很快就理解了水泥熟料形成的复杂化学反应过程,以及各种化学成分对水泥最终性能的影响。
她意识到,要想提高土法水泥的强度和稳定性,关键在于优化生料的配比,确保各种氧化物(如氧化钙、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等)的含量能够达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并且在煅烧过程中,能够形成足够数量的、具有高胶凝活性的硅酸三钙等矿物相。
王大锤则凭借着他多年烧制石灰和砖瓦的经验,对如何改进土窑的结构、提高煅烧温度和控制窑内气氛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
于是,一场以“土法优质水泥”为目标的攻坚战,在盘龙峪兵工厂的石灰窑(经过改造后可以作为简易的水泥煅烧窑)旁,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苏婉带领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