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一夫的“斩首风暴”正在暗中酝酿,盘龙峪兵工厂也进入了外松内紧的高度戒备状态。~1~8,5.t`x,t-.!c¢o¨m^
莫兴华在指导全厂加强防御工事和反特渗透准备的同时,并没有放缓对核心武器的技术攻关。
他知道,面对敌人即将到来的雷霆一击,最有效的防御,就是拥有更强大的、足以令敌人胆寒的反击力量。
而“晋造西西式七五毫米山炮”的最终定型,便是他手中最重要的一张王牌。
然而,就在75山炮的各项研制工作都己接近尾声之时,一个看似不起眼但却极其致命的技术瓶颈,再次拦在了攻坚小组的面前。
问题出在山炮的核心部件——液压弹簧式制退复进机上。
在兵工厂的靶场上,一门经过初步组装的75山炮样炮正在进行高强度的连续射击试验。
“轰!”
伴随着一声巨响,炮弹呼啸而出。但与以往不同的是,炮身在猛烈后坐之后,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平稳地复进到位,而是发出“嘎吱”一声刺耳的异响,停在了半路上。
一股黑褐色的、散发着焦糊味的液体,从制退筒的密封接口处滲漏出来,滴落在地上。
“停!快停下!”负责现场指挥的莫兴华立刻喊道。
李二牛和张嘎急忙上前检查,脸色都变得异常难看。李二牛用手沾了一点漏出的液体,放到鼻子前闻了闻,皱着眉头说:“莫厂长,这油不行了。
打了十几炮,温度一上来,就变得跟水一样稀,还起沫子。制退效果大打折扣,再打下去,恐怕整个制退机都要报废!”
莫兴华的眉头也紧紧地锁了起来。?墈+书·屋/ `哽-薪?蕞¢筷?他知道,李二牛说的是事实。制退复进机是现代火炮的“心脏”,而液压油,则是这颗“心脏”的“血液”。如果“血液”出了问题,“心脏”自然也就无法正常工作。
兵工厂目前使用的“盘龙峪牌”液压油,虽然经过了苏婉的初步改良,但在应对75山炮这种级别的火炮所产生的巨大后坐能量和急剧温升时,其性能的短板便暴露无遗。
这种以精炼植物油和动物油脂为基础的土法液压油,在低温下粘度过高,会导致复进不畅;而在高温高压下,又极易氧化变质,失去粘性,产生气泡,导致制退力急剧下降,甚至引发“空程”现象,对整个炮身和炮架造成严重的冲击损伤。
这个问题,成为了75山炮最终定型的“最后一道坎”。
“婉儿,看来这个难题,又得交给你了。”在当晚的技术攻关会上,莫兴华的目光投向了苏婉,语气中充满了信任和期望,“我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研制出一种性能更稳定的特种液压油,否则,我们的75山炮,就永远只是一件摆设!”
苏婉郑重地点了点头。
她知道,这又是一场硬仗,一场与化学分子和物理定律的较量。
她临危受命,立刻带领着她的“化学娘子军”团队,投入到了这场充满挑战的科研攻关之中。
她的实验室里,灯火彻夜通明。
苏婉首先将那瓶从楚云飞那里交换来的、作为“参照物”的少量德制液压油样品,视若珍宝地取了出来。!微¨趣.晓\说_蛧^ ′吾*错/内′容·
她利用实验室里所有能用的、最精密的仪器——包括一些土法制造的、用于测量液体粘度的落球式粘度计、用于测定凝固点的冰盐浴装置、以及用于观察油品氧化情况的加热反应釜——对这两种油品的各项关键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对比分析。
分析结果正如她所料,“盘龙峪牌”1.0版液压油,在粘温性能、抗氧化性能和低温流动性等方面,都与德制液压油存在着天壤之别。
“兴华,问题出在基础油上。”苏婉在分析了大量数据后,得出了初步的结论,“我们使用的动植物油,其分子结构决定了它们的性能上限。要想实现质的突破,必须从改变基础油的分子结构入手。”
就在此时,莫兴华再次恰到好处地扮演起了“启发者”的角色。
他从系统中关于高分子化学和润滑油添加剂的庞大知识库中,筛选出了一些最基础、最核心的原理,然后以一种“突发奇想”的方式,向苏婉提出了一个问题:
“婉儿,我在想一个问题。你说,我们能不能像把麻线拧成粗绳一样,通过某种方法,将那些短小的油脂分子,连接成更长、更粗的‘分子链’?这样一来,它们之间的纠缠是不是就会更紧密,在高温下是不是就不容易散开了?”